公开课怎么上,小学公开课怎么上


怎样上好一堂公开课 整理和复习课基本上在每个单元结束时都会出现 , 这类课既不像新授课那样让人觉得有新鲜感 , 又不像练习课那样让人有成就感 。 因而 , 在进行整理和复习过程当中 , 我们往往会陷入学生做题、老师讲题、学生再做题的题海怪圈之中 。 而一节好的数学整理和复习课 , 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 , 查漏补缺 , 还应当重在温故而知新 , 提高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 培养更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 整理和复习课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开展形式 , 但是真正上好数学整理和复习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 。 那么如何上好一节数学整理和复习课呢?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 , 我觉得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梳理一个单元的知识点
每个单元的概念 , 往往是一个一个分散出现的 , 即使注意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 一般地说也是有限的 , 在教学进行到一定阶段 , 就要引导学生对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 加强理解 , 对学过的概念作穿线结网 , 促进学生头脑中的概念结构系统化 。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 在新课程的知识点教学中都是分模块出现 。 整理和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梳理” , 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 , 使之“竖成线”、“横成片” , 达到提纲挈领的目的 。 特点之二是“通” , 融合贯通 , 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 , 前因后果 。 梳理数学知识既可以按教材顺序 , 分单元梳理出各单元的知识点 , 特别要抓出每个单元知识的重难点 , 和学生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点 。 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标准把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分类、综合 , 这样才能搞清楚来龙去脉 。 也可以统筹整合本一个单元的内容分计算部分 , 概念部分 , 应用部分梳理知识点 。 形成完整的网络 , 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便于储存 。
二、总结质疑 , 抓住本单元的重、难点
整理和复习课应针对一个单元知识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的学习弱点 , 复习时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整理知识 , 八仙过海 , 各显神通 。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主动性 , 能动性 , 分小组进行互助评价 , 小组代表可以各抒己见 。 这样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 让学生主动参与 ,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 学生复习了知识后 , 体验到了学习数学和获得成功的快乐 。 最后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这些知识点 , 并说说各概念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 形成知识网络 。 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本单元的重难点内容 。
在上整理和复习课时 , 老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让学生克服定势思维;2、查找学生的薄弱环节;3、根据学生的差异分层辅导 。 这样 , 才能抓住重点 , 突破难点 。 在复习时 , 针对重点知识点老师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 , 让学生通过练习 , 分清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 另外 , 也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本上平时出现的错误进行统计归类 , 并拟出相应的题目 。 先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点以及做错的题进行归类 , 还要试着找相关类型的题做一做 , 同桌互相检查、辅导 。 然后教师将自己拟定的题出示到黑板上 , 让学生练习 , 检验一下学生掌握得情况如何 。 同时 , 对那些基础知识掌握好的学生 , 另外出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题 , 让他们练习 , 以达到分层学习、分层辅导的目的 。 这样的复习 , 既弥补了学生的薄弱环节 , 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能力更进一步地得到了提高 。
三、对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实施精加工
整理和复习并不是简单地再现旧知识 , 而是要通过对旧知识的系统整理 , 给学生发现新的信息 , 引发学生对问题新的思考 , 促进学生思维有新的发展 , 特别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理和复习 , 在整理的过程中 , 进行知识编码 , 对自己的认识结构实行精加工 , 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 , 结成知识链 , 形成知识网 。 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复习当中去 。 例如:在学生感到复习乏味时 , 教师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平台出示一些情境题、趣味题、开放题 。 这些练习的设置可以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