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怎么唱,唱歌唱不了真声( 二 )


, 才会引起共振 , 产生共鸣 。
人体共鸣形成的过程是 , 从歌唱发声到利用人体内很多可以产生共鸣的空间 , 使气息冲
击声带而出现了基音 。 这个基音虽然很微弱 , 但是它一进入人体固有的共鸣空间之后 ,
就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声波共振 , 于是出现优美、悦耳的歌声来 。 共鸣的使用能够扩大音
响效果 , 同时还可以美化声音 。 我们应充分利用人体构造的共鸣腔 , 努力控制歌唱发声
, 逐步训练形成空间立体感的音响 。 歌唱发声的共鸣效果对于歌唱是十分重要的 。

<二> 共鸣的分类
共鸣的分类:通常有三种分类的方法:从生理构造上进行分类;从共鸣结构能否调节上
进行分类;从共鸣运用性质上进行分类 。

从生理构造上 , 可分为头腔共鸣、鼻腔共鸣及口腔共鸣 。
头腔共鸣产生的生理结构位置是在鼻腔上方 。 窦部各空间有额窦、筛窦等 。 它们属于固
定空间 , 声波共振是无气息的共鸣 。 体积小 , 位置高 , 这种共鸣色彩明亮 , 集中而柔和
。 演唱时要注意打开颌关节 , 减轻下颌重量 , 感觉骨室有轻微振动感 , 眉心处也有微振
感 , 这样歌声就集中明亮了 。
头腔共鸣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 , 控制进入鼻腔的声音方向 , 使声音进入头腔 ,
形成共鸣 。 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 , 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
还要注意的是 , 当运用民族唱法唱抒情高音的曲目时 , 声波只在鼻梁上端的鼻骨处振动
即可;如果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大音量的戏剧性的歌曲时 , 声波需要在鼻梁及周围较大面
积的骨面上振动 。 有经验的歌唱家们为获得头腔共鸣的感受 , 常常善于把声音送到头腔
中去 , 认为——是真正的美好的歌唱 , 而且这种唱法 , 声音不会疲劳 , 永远年轻 。 如果
失去了头腔共鸣的支持作用 , 歌唱的寿命不但会缩短 , 而且声音是十分不悦耳的 。
<2> 鼻腔共鸣及作用
鼻腔共鸣不是鼻音 。 是声波进入鼻腔后经过控制产生的共鸣效果 。 从生理结构上看 , 鼻
咽腔的上部是颅骨 , 下部是软腭 , 由鼻腔和鼻咽腔组成共鸣空间 , 体积大 , 共鸣振动在
鼻腔内而产生 , 是由无气息的固定空间形成共振的 。
要获得良好的鼻腔共鸣 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软腭的运用:软腭即平时称为的小舌头 。 软腭是鼻咽腔的底 , 形成了穹形 , 有利于用咽
壁对声音推送 。 通过软腭的运用 , 促使鼻咽腔形状的变化及音色的变化 。 用哼唱练习 ,
便于使软腭中部产生振动 , 扩大鼻咽腔 , 同时还能使鼻咽腔下部也打开 。
打开并控制颌关节:上下颌关节活动应张开小半寸 , 对于取得共鸣有好处 。 下颌轻轻下
移 , 感觉好像没有重量 , 声音就轻松自如了 。 还要记住 , 鼻咽腔既可以使声波进入鼻腔
共鸣的较大空间里去 , 又能不让气息进入这个空间中来 。 它起着声气离析的作用 , 能够
促使共鸣的色彩变化 。
<3> 口腔共鸣及作用
口腔共鸣是可变共鸣腔 。 又是高音和低音的中间衔接区 , 是咬字清楚的部位 。 它的共鸣
区包括口腔、喉腔 。 通俗唱法多采用口腔共鸣 。
根据共鸣结构可调节与否 , 共鸣也可划分为固定不变共鸣和可变共鸣
固定不变共鸣腔:它包括鼻腔和额窦、喋窦、筛窦、及窝音等 。 鼻包括外鼻和鼻腔 。 鼻
腔的容积比外鼻大 , 它的上壁是筛骨 , 下壁是硬腭 , 后面同鼻咽腔相通 , 鼻腔通向周围
的骨顶空腔有筛窦、頟窦、蝶窦 。
这些共鸣腔具有稳定的固定空间 , 其体积和形状是无法进行调节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