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度近视人群要避免或减少打篮球?几类人尤其要警惕视网膜脱离

本文转自:文汇报
为什么高度近视人群要避免或减少打篮球?几类人尤其要警惕视网膜脱离
综合疫情影响、长期面对电子屏幕或不正确的习惯而引起的眼部疾病逐渐成为困扰大人与小孩的一大健康问题 。 疫情期间 , 因眼部不适前来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咨询就诊的患者较疫情前上升约20% 。 除近视问题 , 另一个眼底疾病——视网膜脱离 , 涉及较多 。
不少患者反映 , 眼前偶尔会有闪光感或出现飘动的小黑影 , 但过一会儿就有缓解 , 起初不以为意 , 但过段时间情况越来越严重 。 上海嘉会国际医院眼科翁欣瑜医生提醒 , 这些刚开始容易忽略的症状可能是视网膜脱离的早期症状 , 如不及时医治将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
视网膜是眼球壁最内层的膜状组织 , 正常的视网膜是与眼球壁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 它分为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 , 两层之间有一个潜在间隙 , 这个间隙有水进去的时候就会造成神经上皮层和色素上皮层的分离 , 就形成了视网膜的脱离 。 因此视网膜脱离并不是视网膜全部从眼球壁分开 , 只是两层之间分开而已 。 视网膜上是有感光细胞的 , 当视网膜脱离以后 , 感光细胞就不能够发生作用 , 不能感知到光线 , 从而造成视觉障碍 。
视网膜脱离的症状进展分四个阶段:早期(闪光感、飞蚊症增多)、进行期(闪光感、飞蚊症 , 黑影飘动、遮挡感并伴随逐渐扩大、视力下降)、继发期(眼痛 , 眼胀 , 眼红)及晚期(失明 , 眼球萎缩) 。
“一般情况下 , 视网膜脱离一旦发生 , 就会逐渐进展 , 随着脱离范围不断扩大 , 眼前的遮挡感会逐渐向视野中心移动 , 视力急剧下降 , 最终会严重影响视功能 。 脱离的时间越长 , 恢复的可能性越小 。 所以 , 对于这种疾病 , 越早手术预后越好 。 ”翁欣瑜医生分析 。
引起视网膜脱离的原因较多 , 常见的包括眼部外伤、高度近视、视网膜后脱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葡萄膜炎、后巩膜炎、脉络膜肿瘤等眼部疾病等 。 不同疾病引起的视网膜脱离的表现形式不同 , 一般分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牵拉性视网膜脱离三种 , 有时不同种类的视网膜脱离会同时发生 。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在视网膜上出现一个裂孔 , 常见于高度近视眼、外伤的患者 , 因为视网膜上存在裂孔 , 液化的玻璃体由裂孔进入 , 造成视网膜脱离 。
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一般由疾病引起 , 比如葡萄膜炎 , 就会产生炎性渗出的液体 , 这些渗出的液体就会聚集在视网膜的下层 , 形成视网膜脱离 。
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常见于眼底视网膜病变 。 比如糖尿病 , 眼底视网膜静脉阻塞等各种原因造成眼底出血 , 当出血凝集后就会形成积化的条索 , 也就是视网膜增殖膜 , 它的收缩会对视网膜造成牵引力 , 继而形成牵拉性视网膜脱离 。 另外 , 外伤或老年人在玻璃体发生后脱离的过程中 , 玻璃体也会牵拉视网膜形成牵拉性的视网膜脱离 , 时常也会伴有裂孔 。
早期视网膜脱离可以考虑进行激光治疗封住裂孔 , 制止网脱继续扩大 。 但当视网膜脱离范围较广泛时 , 就要手术治疗 。 另外 , 对渗出性视网膜脱离 , 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葡萄膜炎、后巩膜炎、恶性高血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脉络膜肿瘤等眼部疾病 。 嘉会眼科医生强调 , 预防大于治疗 , 如果你属于以下几类人群 , 要格外注意做好预防 。
【高度近视人群】
高度近视的群体往往眼轴较长 , 周边视网膜较薄且容易变性 , 有的甚至有潜在裂孔 , 所以在外力(眼部外伤或头面部碰撞时)作用下 , 容易造成视网膜脱离 , 所以这类人群应尽量避免或减少打篮球等容易撞击头部的运动 , 并建议每年定期随访一次眼底检查 , 如果发现裂孔 , 需要及时激光处理 , 可以有效避免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