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模马永全:荒山变“金山”产业富百姓

本文转自:中工网
“我的家乡会越来越美的 。 ”望着田园综合体的花圃基地 , 马永全喜逐颜开 。
让家乡脱贫 , 让乡亲致富 , 让子孙们不再受穷 。 这是马永全致力奋斗的愿望 。
【全国劳模马永全:荒山变“金山”产业富百姓】在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兴发乡 , 郁郁葱葱的山林、一望无垠的花田、宽阔的马路、整洁的村容散发着欣欣向荣的气象 。 沿途的美景让人很难联想到25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秃岭 。
谈及兴发乡如今的变化 , 领路人马永全功不可没 , 提起他村民们就有了主心骨 。 多年来 , 马永全领头创办了农业综合开发、矿产开发等公司 , 他捐资助学、热心公益 , 获誉无数 。 但让他引以为傲的是“家乡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水青山” 。
全国劳模马永全:荒山变“金山”产业富百姓
“你看着些山头 , 25年前都是荒山 , 现在都是经济林 。 ”说起植树育林的原因 , 马永全聊起了那段悲伤的回忆 。 1996年夏天 , 特大洪灾袭击赫章县兴发乡 , 造成全县56万多名群众和40多万头大型牲畜饮水困难 , 良田被淹、庄稼被毁 , 马永全的好友也被这场洪水吞噬 。 亲历洪灾的悲痛 , 创业初有成的马永全励志创办林场绿化荒山 , 保住生存的家园 。
1997年 , 马永全多方奔走先后筹资191.9万元 , 在兴发乡中寨村白屯萝、场坝村乌家坡、栽根村、兴发村大黄、板桥、摸嘎村等地与村民联营创办起了林场 。
“出门天不亮 , 归家月亮上” 。 回忆起植树育林之初的建设场景 , 马永全历历在目 。 为了动员民工抢抓季节多种树 , 他只好多加工钱 , 有一年冬季 , 马永全最多时一次性组织430多人上山植树 。
1998年至2002年的4年间 , 马永全利用收购和捡来的3050公斤树种 , 育出华山松苗295万株、花椒苗40万株 , 解决了林场的缺苗难题 , 他还把10万株花椒苗免费发放给本村农户种植 。 截至目前 , 马永全带领乡亲们共创办林场6个 , 植树造林7440亩 , 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达1.12亿余元 。 林场的建成 , 有效提高了兴发乡的森林覆盖率 , 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 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
“不爱财”的马永全把很多资源都无私奉献给了村民 。 栽根村原村支书张同全说:“马永全与农户联营的植树面积的达5200亩 , 在栽根林场种植了460亩板栗基地 , 每年板栗产量达到4000公斤左右 , 马永全都留给了当地村民 , 让他们自行采摘 , 收入也归村民所有 。 他当年赠送给村民们种植的花椒、板栗已成为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之一 。 ”
“我只是一个带头人 , 所创造的一切都是老百姓的 , 老百姓富起来 , 日子好了 , 我所做的一切都值了 。 ”面对所有的成绩马永全十分淡然 。
心系着家乡的发展的马永全 , 在2018年引进广州港华集团合作在兴发乡创办田园综合体 , 发展芳香产业 。 种植了600余亩薰衣草、雪菊、迷迭香等香料作物 。 2019年年初 , 马永全又牵头联合内蒙古企业并主持开凿1500多米引水隧道 , 并建设了容积9万立方米的山塘水库 , 解决了基地用水和当地老百姓的用水问题 , 为兴发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