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种甘薯黑星病的防治


甘薯黑星病,也称黑斑病 。

【防治】种甘薯黑星病的防治

文章插图

〔病原菌学名〕Alternaria bataticola Ikata.
〔寄主作物〕甘薯 。
〔病害诊断〕为害叶片,叶柄和茎蔓 。 叶片发病,初时产生水渍状褐色斑点,扩展后病斑圆形、椭圆形,大小3~5毫米,褐色 。 后期病斑中心灰褐色,周围褐色,再外层为淡褐色,与健全部交界处为黑褐色,形成浓淡交替的同心轮纹 。 病重时,病斑汇合,致使叶片变黄以至脱落 。 叶柄及茎蔓上病斑梭形、椭圆形,褐色至黑褐色,稍凹陷 。 发生重时,病斑包围叶柄,致使连接的叶片变黄干枯 。 湿度大时,病斑上生淡黑色霉状物 。 致病菌为甘薯链孢霉 。 病菌分生孢子梗单生或2~3根束生,褐色,色泽均一,基部细胞稍大,不分枝,正直或微弯,无膝状节,具1~4个隔膜 。 分生孢子单生,倒棍棒形,淡褐色,具5~12个横隔膜,0~3个纵隔膜,隔膜处有缢缩,嘴喙稍长至长,不分枝,色淡,具0~3个隔膜 。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薯上在窖内越冬 。 带菌种薯育苗可使幼苗发病,并病苗可作远距离传播 。 田间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 。 病害潜育期3~7天,再侵染频繁,温湿度条件适宜病害发展很快 。 病害较喜温湿条件,发病适温24~25℃,多雨、重雾、露大发病重 。 土质瘠薄、耕层浅、肥水不足病情重 。
〔防治措施〕 (1)种薯消毒,可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浸泡5分钟 。 (2)翻耕土壤,施足粪肥 。 适时追肥、灌水,使植株生长旺盛 。 (3)注意田间卫生,发病初期摘除初始病叶,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并深翻土壤 。 (4)药剂防治 。 应及早喷布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 。
【【防治】种甘薯黑星病的防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