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竹笋虫害夜蛾的介绍与防治


竹笋, 在中国自古被当作"菜中珍品" 。 竹笋是中国传统佳肴, 味香质脆, 食用和栽培历史极为悠久 。 《诗经》中就有"加豆之实, 笋菹鱼醢"、"其籁伊何, 惟笋及蒲"等诗句, 表明了人民食用竹笋有2500年以至3000年的历史 。

【防治】竹笋虫害夜蛾的介绍与防治

文章插图

竹笋的生长习性
毛竹、早竹等散生型竹种的地下茎入土较深, 竹鞭和笋芽借土层保护, 冬季不易受冻害, 出笋期主要在春季 。 麻竹、绿竹等丛生型竹种的地下茎入土浅, 笋芽常露出土面, 冬季易受冻害, 出笋期主要在夏秋季 。
竹原产热带、亚热带, 喜温怕冷, 主要分布在年降雨量1000~2000mm的地区 。 毛竹生长的最适温度是年平均16~17℃, 夏季平均在30℃以下, 冬季平均在4℃左右 。 麻竹和绿竹要求年平均温度18~20℃, 1月份平均温度在10℃以上 。 故在中国南方竹林茂盛, 而秦岭-淮河以北竹林稀少 。 竹需要土层深厚, 土质疏松、肥沃、湿润、排水和通气性良好的土壤, 土壤pH值以4. 5~7为宜 。
竹笋, 是竹的幼芽, 也称为笋 。 竹为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 食用部分为初生、嫩肥、短壮的芽或鞭 。 竹原产中国, 类型众多, 适应性强, 分布极广 。 竹笋性味甘微寒, 具有清热消痰、利膈爽胃、消渴益气等功效 。 竹笋还含大量纤维素, 不仅能促进肠道蠕动、去积食、防便秘, 而且也是肥胖者减肥的好食品 。
竹笋虫害夜蛾的介绍与防治
竹笋夜蛾的的别名:竹笋禾夜蛾, 笋蛀虫
竹笋夜蛾的目科:鳞翅目, 夜蛾科 。
竹笋夜蛾的学名:Oligiavulgaris
竹笋夜蛾的分布:河南、陕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重庆等地区 。
竹笋夜蛾的危害对象:毛竹、淡竹、刚竹、红竹、桂竹、哺鸡竹、石竹、慈竹、苦竹、紫竹、油竹等竹类及禾本科、莎草科杂草 。
竹笋夜蛾的危害征状:幼虫蛀食竹笋, 受害笋形成虫退笋, 不能成竹 。 少数成竹者也断头折梢, 虫孔累累, 心腐质脆, 影响观赏和竹材质量 。
竹笋夜蛾的形态特征:
(1)成虫:体妊14~25毫米, 翅展32~50毫米, 体、翅棕褐色, 前翅基部及顶角处各有一倒三角形深褐色大斑, 内横线、外横线和亚外缘线隐约可见, 后翅黄褐色 。
(2)卵:近球形, 长约0, 8毫米, 淡黄白色 。
【【防治】竹笋虫害夜蛾的介绍与防治】(3)幼虫:体长30~45毫米, 头部橙红色 。 体紫褐色、背线细, 白色, 亚背线较宽, 白色, 但在腹部第二节前半段短缺 。
(4)蛹:长15~26毫米, 赤褐色, 臀棘4根 。
竹笋夜蛾的发生规律:一年发生1代, 以卵在禾本科杂草枯叶的边缘卷皱中越冬;翌年2月底开始孵化, 此时竹笋尚未出土幼虫即钻入禾本科、莎草科杂草心叶中危害, 引致枯心、白穗征状 。 幼虫在草心中蜕皮2~3次, 不再生长, 至4月上、中旬竹笋出土, 幼虫即由杂草转而蛀入笋中危害, 先由笋尖小叶中蛀人, 取食后再蜕一次皮, 爬出小叶, 转入咬破笋箨蛀入笋内危害, 如遇小竹笋箨较薄, 可直接蛀人笋内 。 幼虫在笋内蛀食18~25天老熟, 笋小时可转笋危害;至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爬出笋, 钻人疏松的土层中结薄茧化蛹, 蛹期20~30天;成虫6月上、中旬羽化, 成虫夜间活动, 有趋光性, 当天或隔天交尾产卵, 每雌产卵在380余粒;卵产于禾本科杂草下部枯叶边缘、叶卷内, 即以卵越冬 。 故竹林杂草有无和多寡直接影响此虫的发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