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罗山县属于哪个市,四川省罗山县属于哪个市


河南省罗山县属于哪个市?罗山位于河南省东南部, 大别山北麓, 淮河南岸, 面积2077平方公里, 隶属于河南省信阳市, 她历史悠久, 文化灿烂, 隋开皇十六年始置县 。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曾先后哺育了三国名相费祎、治水名臣黎世序、历史学家尚钺、起义将军张轸等七十多位历史名人 。 1979年, 在莽张天湖挖掘出来的商周古罗国遗址, 轰动海内外, 举世惊叹!罗氏华人纷纷前来寻根问祖归宗正源, 随墓地出土的白酒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为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白酒, 于1990年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 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与罗山山之佳作, 水之精品交相辉映, 勾勒出一辐绚丽多彩的罗山山水画卷 。 灵山、龙池、何家冲、石山湖等便是这画卷中最璀璨夺目、鬼斧神工的经典 。 策马豫楚雄关古道, 周览形胜, 但见神奇灵山, 千岩竞秀, 万壑争流, 银河飞瀑, 凌空而降, 飘如雪、断如雾、缀如珠、挂如帛, 灵气似隐似现 。 近前若天兵天将, 远看似白衣观音飘然仙临 。 至此, 又可登高揽胜, 拾级而上, 赏灵岫阴云, 拜金顶庙宇, 云里雾里, 仿若天上宫阙, 人间之仙都;四野云海松涛, 烟霞拥怀, 清风洗面, 令人心旷神怡 。 此时, 或放歌、或赋诗, 若把酒临风, 其嘻洋洋者矣!驱车九里落雁湖, 山怀柔情, 水怀蜜意, 水云长惜别、山水总相依;至若晴日, 微风吹拂, 湖光砾金, 落日归舟, 红霞满天;雨日山色空朦, 烟雾茫茫, 风吹过惊涛拍岸, 青山与绿岛共沉浮, 宛如一幅水墨丹青 。 落雁湖, 谜一样的湖!正是逐烟波于四时, 赏彩霞于朝暮的好景致、好去处 。 其山水之美、之精、之妙, 与千年九里雄关出美女的传说相映成趣, 相得益彰 。 好一副千古绝对“河南南 湖北北 雄关九里”, 至今无人能对 。 为一睹落雁风华绝代的美色, 让万千才子魂牵梦绕或江郎才尽 。 到灵山, 不可不入莲塘, “莲塘乡情总入梦, 桃花园里会陶公”;此时此刻, 怀良辰以愿往, 临清流而赋诗, 你一定会由然产生明太祖朱元璋当年的感概:“灵山美景观不尽, 好将描入画图来”! 天下名山僧占多, 灵山自古香火繁盛, 高僧辈出, 名播海外, 灵山是传说中的仙山, 因其“山脉走向, 峰峦气势酷似释迦牟尼成佛的印度天竺灵鹫山”和“有求必应, 每云必雨, 验之信然”而成为佛教名山 。 灵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 佛教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内涵博大精深 。 灵山旧有“七寺三庵”, 其中灵山寺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 为中原四大古寺之一 。 千百年来, 灵山寺以“庙门东开、僧尼同寺、带发修行”在佛教界独树一帜, 被誉为“灵山三奇” 。 唐明皇之女建宁公主曾在此出家为尼 。 宋、明两朝开国皇帝都曾御驾灵山, 其中明太祖朱元璋三上灵山, 敕封灵山为“皇山”、灵山寺为“国庙”、住持僧陈大用为“金碧峰禅师”, 御赐半副銮驾、金瓜、斧钺, 亲笔御题“圣寿禅寺”匾额 。 清康熙51年, 灵山寺住持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学, 成为印度佛教界一代宗师 。 1962年, 印度总理尼赫鲁专程拜谒杲英墓 。 灵山寺现代高僧释无烦, 1996年圆寂火化遗体时出现700多粒舍利子和七彩舍利花, 这在中国近百年历史上仅是第二例, 轰动海内外 。 与灵山紧紧相连的鸟类乐园—董寨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 是全国仅有的两家鸟类自然保护区之一, 栖息着233种鸟类, 44种爬行动物, 200种昆虫, 96种蝶类 。 在这里, 你将会忽儿见蝶飞燕舞, 雄鹰翱翔云天;忽儿又见翠鸟、夜莺、百灵穿林欢歌, 那长尾巴的松鼠正趴在树干上左顾而右盼, 多么欢快、祥和的世 界!灵山, 正因其山秀、寺古、水美、石奇、洞幽、林密、鸟多等丰富的生态资源而先后赢得了国家级鸟类保护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风景名胜区的桂冠 。 “万峰迷向背, 如送复如迎” 。 龙池, 罗山山水中的又一杰作, 因其秀美、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而被誉为罗山的“九寨沟” 。 它位于罗山南部, 与灵山隔山相望、灵气相接、又地脉相连 。 龙池, 莫要说生态完好、风光旖旎、沟深林密、古木参天;一年四季鸟语花香、悬泉飞瀑、溪流潺潺;又常有珍禽异畜出没, 让游人扼腕惊奇, 不舍离去;更有千道观, 神奇龙潭, 让人深不可测, 百思展转 。 而那神秘的龙池八景:葫芦石听、独桧参天、飞泉插笔、仙岩晚照、茶茗联园、雪浪东潮、泉岭横烟、龙潭浮石, 已闻名于世千百年, 让去过或神往之人, 话不尽传说, 道不尽天机奇缘 。 饮灵山圣泉水, 品灵山八姐茶, 尝一尝罗山大肠汤, 啃一块灵山地锅巴, 小酌几杯八姐红酒, 去石山湖去垂钓, 到九里落雁湖去寻梦、荡舟, 撩一撩茶妹子会情郎的山歌, 听一段罗山皮影戏正宗的喊唱, 享受这纯纯的楚风豫韵, 陶醉在这酽酽的罗山风情之中, 定教你忘却烦恼, 乐不思蜀 。 人生至此, 夫复何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