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传统杨式太极拳基本习练技法 医武结合练太极

谭老师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考上北大的, 也是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太极拳, 是北体院的老师教的, 架子很正 。 后来, 他一直在做武术套路比赛的裁判员, 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拜在吴式太极拳名师王培生的门下 。 王培生为当代中国太极拳一代名师, 是享誉国内外的武林泰斗 。 无论在武术的实战技击上, 还是对武术健身理论的研究, 都有很深的造诣 。 1985年, 王培生大师再次到南宁时, 我得以到场聆听教导, 学习太极拳桩功“乾坤戊己功” 。 王培生师爷讲太极拳, 除了太极阴阳虚实、八卦理论外, 最喜欢用经络穴位来讲解劲法 。 例如, 按劲的对应穴位是膻中穴(位于前胸两乳间), 意念让膻中穴与劳宫穴相合, 按劲便会产生 。 不明白中医理论的人听了都莫名其妙, 而我因为了解经络走向和穴位的位置, 又懂人体解剖, 听了多少也明白一些 。
打太极拳以求懂劲为重 。 欲要懂劲, 先明阴阳变化之理 。 即阴不离阳, 阴阳颠倒,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 从养身的角度来说, 通过打太极拳的全身放松, 调理呼吸, 动静结合, 可培育真气, 平衡阴阳, 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使人感觉周身舒服, 轻灵活泼, 精神焕发, 符合中医理论之“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 即, 保持阴阳平衡, 就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 机体就能处于健康状态 。 王培生大师强调练太极拳, 对相关医理特别是奇经八脉的运脉规律, 为必备之学问, 必须深钻深研, 弄通弄懂, 则对于提高太极拳技击, 效果非常明显 。 这是毋庸置疑的 。 对于学中医的我来说, 刚好可以理解, 觉得王培生大师对太极拳拳理的解释真是一言中的 。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揣摩, 明白了太极拳在实战技击上的一些基本应用方法, 诸如刚柔相济, 打松弹劲, 打出整劲, 利用身法躲闪来引进落空;临战时要虚领顶劲, 即是要提着气, 保持吸气状态, 才能快速反应和移动;只有击打的瞬间呼气, 击打后立即恢复吸气状态, 亦即是蓄劲状态……这可能是大师眼里的“末技”吧 。
在带学生训练的过程中, 他们的运动创伤肯定难免, 我就用手法帮他们治疗 。 由于在推拿点按时运用了内劲, 力量柔和而又深透, 对一般的软组织损伤, 手法治疗大都能解决, 慢慢地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也成了我的内科专业之外的专长了 。 而对于中风偏瘫的病人, 由于我有教太极拳的经验, 在指导他们康复训练时, 更注重指导他们如何学习放松患肢肌肉, 然后去如何练习站立走路, 通过引导让患者体会患肢的本体感觉, 放松地做动作 。 曾有一位家位涠洲岛的患者, 中风后先后在几家上级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把患肢练得肌肉很发达, 一点都不萎缩, 但就是不会自己站立走路 。 听人介绍来北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后, 我让护士帮助他放松肌肉, 然后慢慢教他如何用意念放松肌肉, 学习轻轻地做动作, 很快就能够自己学走路了 。 这也符合太极阴阳相济, 有柔有刚的道理 。 肌肉不会放松, 不要说练拳打人, 连路都走不了 。 其实, 中风康复训练的过程, 也是重新学习运动能力的过程, 一味去依靠器械来训练肌肉, 也可能会走进误区 。 古人云:“太极者, 天地万物之始 。 也”用阴阳哲理来剖析某一特定事物的始终, 就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 同样, 用阴阳哲理来指导实践也一定会理为吾用, 成事圆满 。
世界上没有包治百病的万应灵药, 也没有包治百病的医疗体育, 习练太极拳也不例外 。 但凡适合用练太极拳进行辅助医疗的患者, 要能获得实效和长效, 是务须持之以恒的 。 从这种意义上说, 似可把太极拳譬喻为一座宝山, 如能够坚持练到老, 你就能获得无价之宝 。 反之, 如学而无恒, 中途放弃, 那引用前辈太极拳家的话来说, 就是“宝山空回”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