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位太极拳宗师的经历看太极拳的灵魂 太极拳-胯是大拳头

百分之九十九习者 (当然包括晨运的公公婆婆在内), 恐怕仍不知道是何物, 何况一般人了. 而最受误解的, 是他们都以为太极是柔拳, 总之甚么都柔, 便是太极, 他们以为这样柔, 就可以克刚, 真是太天真了.
太极大分阴阳, 叫得做太极拳的, 当然包含了刚和柔, 是一个刚柔同体的格局. 我不是跟你开玩笑的, 太极一拳真的可以打死你. 而且里面的刚, 属於至刚, 所以太极高手, 没必要不会打人, 推人便算了. 近代太极重要人物杨露禅, 教了吴全佑, 是为吴家太极之始. 后来杨露禅告老回乡, 吴全佑尾随不舍. 杨便下轿对他说 :”我当天发誓, 全部功夫都已教你, 没有一招留起, 总之你记著, ‘圈内打人, 圈外推人’ 便是.”
所谓圈内, 即盘骨发力范围; 所谓圈外, 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 太极拳不是只以柔劲来化解人家来势的, 它也可以发力打人, 而力量的终极来源, 就是盘骨. 古老的说法是腰胯, 这只是笼统的讲法, 实则只指盘骨. 所以练太极拳者, 而用腰肢发力, 已经不对.

人体最大块的骨头, 是盘骨, 而太极拳正就是用盘骨来打你, 这个部位, 在太极拳中叫作 “大拳头”, 反而手掌握成的拳头, 仅 “小拳头” 而已, 从来不加重视. 一个娇滴滴女流, 只要懂得开胯, 以盘骨的收束, 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 带动通身骨骼出击, 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

盘骨的发力, 外表上看不到, 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 仍不知何事, 也所以太极拳千年以来都是秘拳, 也所以失传了的太极宗派, 都要找一种力量来附会一番, 例如附会, 气劲之类……
成人的盘骨, 尤其是男人, 已经硬化, 其构合缝隙的软骨, 也已钙化, 连成一起, 所以成年后才学太极, 不易开胯. 两年而能开胯, 已经算快. 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 还同时要学脊骨的 “节节用力, 节节贯通”. 换言之, 太极拳是由盘骨带动脊骨, 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的.
当年杨露禅带同两个儿子入神技营任总教习, 各路英雄当然循例请他先来个表演, 他用了近半小时耍了一百零八式, 慢条斯理的, 看得各路英雄一头雾水, 虽然耍完之后人人掌声雷动, 但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暗道 :”唔系下话你…… 总教习.”
太极耍得这样慢, 有理由的, 就是要学懂和练习 “节节用力”, 身上每根骨头都要能做到节节推进, 而过程中半点肌肉的力量也不用. 如果耍得不够慢, 便无法体会每节脊骨, 每节手骨如何活动, 而且太快的话, 练习者对姿势和重心平衡的掌握和对错没有那么自觉, 够慢的话, 会知道自己的姿势有没有不妥. 姿势对, 筋骨便顺, 才能运用每一节骨; 姿势错, 筋骨不顺, 便不能逐块骨头控制. 不过, 太极高手也兼练快架, 这在以前是关上门才练的了.
说太极拳是种 “筋骨拳” 便是如此意思. 你大可以叫它作 “白骨阴阳拳”, 除了听起来邪邪地不好听之外, 理论上并无不对.
以筋骨发力, 是太极拳不同於一切其他之处. 其他, 都以肌肉发力, 所以练西洋拳者, 背肌发达; 练跆拳道者, 腿肌发达, 无一例外. 即使我很尊敬的咏春拳, 练之有恒, 一样会在腋下和前臂出现结实的肌肉, 皆因咏春虽不用 “死力”, 仍极著重 “踭底力” 故也. 咏春拳也有 “三节骨发力” 和 “七节骨发力” 的讲法, 其中七节骨发力便要用上脊椎力, 但咏春对脊椎的运用, 远不及太极精微.
循上所言, 练太极拳者, 没可能练出肌肉, 练得出肌肉的就不是太极拳. 也因此, 太极高手是最没有 “样子” 给你辨认的. 而太极古籍中常提到的 “用意不用力”, 令人费解, 如果我说 “用骨不用肉”, 可能令人更加明白. 用骨, 就如之用不随意肌, 要用意来控制和练习, 是以太极拳重视 “意”, 因为这种拳要人以超乎正常的方式, 细致地控制骨骼.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