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汗看练习太极拳的层次 太极放松真谛

练要讲大松大柔 , 有人甚至将松柔强调为的灵魂 , 这是有道理的 。 “要松 , 要松 , 要松 , 初学太极拳要从缓慢松柔入手 。 ”当代太极名家郑曼青教导弟 子时亦如是强调 。 郑曼青的师兄 , 另一位当代太极名家李雅轩亦强调 , 练太极拳要“大松大软” , “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 。 但是 , 我们要思考的是 , 虽然很多人主 张练太极拳要大松大柔 , 但为什么练不出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 松柔有很多诀窍 , 其中有方法问题 , 也有层次上理解的问题 。 讲松柔若不得法 , 同样很容易走 入误区 。 有许多人讲松柔 , 但练来练去仍然只是在肌肉的动作上做文章 , 有些人虽然常常觉得自己松开了 , 实际上是懈了 , 而自己并不知道 。
太极拳讲大松大柔 , 首先要明白松柔的种种层次和不同境界 。 从我们这个体系的训练方法上去讲 , 太极拳的松柔首先是要讲松开 , 然后是松散(读第四声) , 再往下是松 沉、松静、松化 , 就是大而化之 , 神而明之 。 这些都是太极拳松柔的层次 , 但这些境界都是口传身授的功夫 , 要用文字讲述清楚 , 并不容易 。
太极拳松柔五境界
普通练太极拳者讲的松柔 , 是没有目的性的 , 我们讲松柔 , 是有目的性和可具体操作性 。 也就是说 ,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松柔体会 , 功力进一步 , 松柔的要求也要 高一步 , 如此逐渐提高我们对松柔层次的掌握 , 与功力的提高形成相辅相成的作用 。 一开始学太极拳时 , 我们要求身体松软 , 节节松开 , 头上肩上要这样那样走 , 将 人发出去:松沉是内劲下去后再起来 , 也可以沉都不要 , 将劲提到上面去 , 外形完全没变 , 但内劲的方向变了 。
松静 , 这个静非常不简单 , 有了这 个静 , 才有反向的动 , 所以叫做复命归根 。 只有做到静 , 然后才能到空、到化的阶段 。 就是对方摸到哪儿都是空空的 , 一点东西都不让对方知道 , 但此时恰恰是“空 而不空 , 不空而空” , 所以才有“有心有意皆是假 , 拳到无心始见奇”的说法 。 我们现在练拳是“有心” , 可是“有心”的过程是通向“无心”的台阶 。 再深一层 次 , 是我们在练习的时候要做到一松就走化了 , 对方根本听不到东西 , 到那时才能体会知机的问题 , 太极拳讲得机得势 , 身上没有松柔的功夫 , 就不能知机 , 又怎么 会得势?
在练拳的时候 , 就是要注意这些东西 。 当然 , 有了正确的理解和追求方向 , 还要有具体的方法去找 , 去体悟松柔 。 比如说“大而化之” , 为什么要你们在练拳时将气势放大 , 就是因为刚开始为了找准内劲 , 气势可以小一点 , 但等到一定阶段 , 你们的气势大了 , 内劲早就随着意到外面了 。 比如 , 气势足 够大了的时候用气圈打人 , 实际上就是一个观照问题 。 现在你们的身体状态未到 , 功夫到了 , 要真正达到一丝不挂的阶段 , 什么节节贯穿 , 什么根节起、中节随、梢 节到 , 什么“起于根 , 发于腿 , 主宰于腰 , 形于手指” , 那些都太慢了 。 应该是在哪里接触就在哪里起 , 干吗要跑那么远 。 比如对方抓住我的前臂 , 就从这里直接化 发对方 。
松开、松散、松沉、松静、松化 , 这些是松柔的不同层次 。 大而化之 , 神而明之 , 不是一步登天 , 也不是一悟即得 , 而是一层功夫一层体会的事 , 要慢慢来 。

节节松开是基础
当代太极大宗师杨澄甫先生很重视练拳时的松 , 在其著作《杨氏太极拳练习谈》中曾经提出 , “习练运行时 , 周身关节 , 均须松开自然” , 又提到“两臂骨节均须 松开” 。 在著名的《太极拳术十要》中也明确提出“松腰”的概念 。 其弟子李雅轩关于松柔的许多提法同样是值得重视的 。 他常对弟子们提起 , 杨澄甫练拳时“又稳 又静 , 又松又沉 , 又软又弹 , 又灵活” , 在发劲时则是“松沉软弹 , 透内之力惊心动魄 , 有令人万分恐慌之感” 。 所以 , 李雅轩认为太极拳“非松软纯净内劲不 出” 。 这些体会都是很宝贵的经验 。 我们讲松 , 主张首先要抓大的结构 , 就是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