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鸡蛋写点什么

作者:黎荔
【为鸡蛋写点什么】
为鸡蛋写点什么
做卤蛋 , 将鸡蛋煮熟 , 晾凉后去皮 , 小火用鸡腿焖出金黄色的底汤 , 雪白圆溜的剥壳水煮蛋上细细划出刀痕 , 让一朵朵小香菇在水中慢慢浸润长胖 。 把所有的这些融汇到一个砂锅里 , 加入卤水汁、花雕、冰糖、生抽老抽、各种香料 , 慢慢慢慢地用小火去熬 。 侧耳细听 , 可以听见那些鸡腿、鸡蛋、香菇 , 还有大蒜、八角、花椒、桂皮、香叶、干红辣椒 , 泡在温暖的汤里咕嘟咕嘟地低声交谈 , 直到汤汁变得浓稠 , 变成卤水特有的那种复杂而细腻的味道 。 然后 , 煮好的卤蛋还要在卤汁中浸泡1个小时以上 , 让其充分入味后再吃 。
想起以前看过一个叫叶倾城的女作家的文字:
“上帝创造世界 , 诗人创造诗 ,
而我 , 我只是一个寻常女子 , 三日入厨 , 洗手作羹 。
但我创造了最完美的荷包蛋 , 一面 , 蛋白镶了一层金边 , 另一面 , 蛋黄明丽流动 , 如盛了一个小太阳 。
我的骄傲 , 不亚于上帝或者诗人 。 “
为鸡蛋写点什么
哎 , 小小的厨房 , 是女人用馨香的火祭供的庙宇 , 她自己是终身以之的祭司 , 比任何僧侣都虔诚 , 一日三举 , 风雨寒暑不断 。 许多食物特别麻烦 , 做起来一样一样的 , 可费时间啦!但女人就是这样 , 如绣花一样 , 心甘情愿用时间来慢慢料理 。 有时候 , 在外面看见了什么东西 , 都会琢磨一下能不能带回家洗洗做成吃的?比如 , 清明节出行踏青 , 水泽山坡 , 绿茸茸的艾草清香扑鼻 , 色泽喜人 , 鲜嫩得好像不采摘回来做好吃的 , 都辜负了这么盛大的春天 。 去年我就采了满满一大袋回家 , 将焯过的艾草剁碎,和面炒花生芝麻做成青团子 , 这个特别费功夫!简单点的话就是艾草煮蛋 , 艾草煎蛋 , 挑选荒野里生长的艾草 , 如果为食用 , 要挑选嫩的才不那么苦 , 只择取顶部嫩叶的部分 。 在艾草汤锅里小火焖煮、经过浸泡的艾鸡蛋 , 绿莹莹的 , 打开一个 , 淡淡的香草味 , 如茶香一般诱人 , 扑鼻而来 , 一股自然的浓厚芬芳 。
说了卤蛋、荷包蛋、艾叶蛋 , 突然想到女人和男人对鸡蛋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 著名的例子是牛顿 , 他想要煮鸡蛋 , 于是取下了表 , 看了下时间 , 但是两分钟之后发现手里还拿着蛋 , 而手表已经在锅里煮着了 。 当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书写自己的著作 , 他完全专注于思考 , 甚至忘记了穿衣吃饭 , 他的煮鸡蛋(如果煮成功了的话)一定难吃极了 。 而女人摸着一枚圆而光滑的鸡蛋时 , 都有一种由衷而深沉的喜悦 , 怎么可能分不清鸡蛋和手表呢?
为鸡蛋写点什么
中国古代有在上巳节(农历三月三)浮蛋乞子的习俗 , 就是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 , 任其浮移 , 谁拾到谁食之 。 上巳节的惯例一是曲水流觞斗文采 , 二是临水浮蛋祈婚嫁身孕 。 遥想悠悠往昔的上巳节 , 烟柳锦簇 , 酒香花香 , 山川浩荡 , 流水汤汤 , 柔滑可爱的熟鸡蛋顺流而下 , 越来越远 , 变成一串圆圆的小点 。 九曲十八弯 , 在下游寻蛋的妇人不知几何 , 多少久未成孕的女子临水祈福 , 将最后的希望寄托于三月初三 , 因为在那个年代 , 没有孩子傍身的女人极难生存 。 据说捡到喜蛋的女子不日将有孕事 。 诞下孩子之后 , 按照传统 , 要把鸡蛋煮熟 , 用颜料将鸡蛋染成红色或者玫瑰红 , 分送亲友街坊 。 “鸡”字也同“吉”字同音 , 红喜蛋更是吉祥圆满啊!红蛋习俗是原始社会人类生殖崇拜文化的遗留 , 蛋既能孵鸡 , 故人食蛋便能生子 , 因此古人每以“鸡子”代称鸡蛋 。 在这一点上 , 也许是女人的母性 , 让她们天然地亲近母系氏族“凤鸟图腾”崇拜的鸡蛋 。 本来 ,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 , 从内打破是生命的诞生 。 一个婴儿啼哭的同时 , 一只雏鸟拱出了蛋壳 。 蛋和破壳而出的孩子 , 于女人来说都是最最亲切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