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 论太极拳的坐腕( 二 )


上边讲了“调身”之法, 也就是武氏拳论讲的“一身之劲在于整, 一身之气在于敛”中的整劲的体现, 紧接着就要在敛气上下功夫, 敛气的关键调气, 调气就是调节呼吸, 就是要“以凡人之呼吸, 寻真人之呼吸” 。 “真人之呼吸”, “胎息”是也;“胎息”之道, 又是炼气化神之道, 其原理, 就是通过中正完整之身法, 把全身之气集中于丹田, 再以此为中心采气到命门(腰脊), 守住, 守得时间越长, 命门之火越旺;命门两侧为两肾, 肾属水, 命门火旺, 肾气十足, 后腰相对充满, 弓把才能有张力, 随着练功的深入, 前丹田与命门气机充满、带脉充满, 再以意导气, 达于背部, 拳云“神通于背”、“牵动往来气贴背” 。 以后在行功蓄劲时, 意思总是从命门到脊背, 如猫捕鼠, 再如猛虎扑食, 蓄而待发, 太极行功之妙总在蓄劲, 能蓄劲, 则能蓄神、养气, 无限天机由此而出 。 古代法有云“龟息”者, 亦不期而达, 甚妙!甚妙!此节言敛气到背的功夫;再以“胎息”为中心, 采气、养气, 使气由背至百会, “太极内功”称之“灵机于顶”, 此步功夫必须中气充足后方可以意导气, 稳步打通督脉, 不可操之过急 。 以笔者的体会, “灵机于顶”一步功夫, 感觉后颈动脉相对充满, 玉枕穴有鼓起的感觉, 行功时眼前有光感, 此非虚言, 愿与行功达此境者或专修道家有此感觉者交流心得 。 写到此不由得想起庄子的一句话:“缘督以为经” 。 通过敛气, 由下丹田开始蓄能量, 逐渐打通督脉, 现出元神, 南怀瑾先生称之为“由生机以灵机”, 此时再以神驭气, 灵机指挥生机, 使气达于神, 神藏于气, 互包互孕, 太极行功, 无论动静, 皆神气之动是也 。
真正练好太极拳, 必须学会以神驭气, 用上边的神指挥上边的气, 使乾坤(乾为头, 坤为腹)合而为一, 道家称之为“性命双修” 。 “乾”道家功法亦称之为“上丹田”, “坤”称之为“下丹田”, 孙禄堂老先生说得太好了“上下相通为内呼吸”, “上”与“下”如何打通?笔者参阅名人名作、道家功法自感不少, 能说明白的不多, 应该说是极少, 也许是怕泄露天机吧!“泄露天机, 必遭天遣” 。 鄙人为了使真东西公诸于世, 不使其失传, 更为了给人类造福, 奉师命, 冒着遭天遣的危险把这一诀窍贡献出来, 供大家参考:由“下丹田”开始积蓄能量, 通过尾闾关达到夹脊, 上升到头顶, 也就是到“上丹田”, 眉间有发紧之感, 此时, 再凝神入脑使其空静, 头脑空静之后, 再凝神于中宫(胃口)处, 由点到面, 松开中窍, 因其位于上丹田与下丹田中间, 也就是上、下丹田的关口, 此处打通, 身中的上气与下气才能接通, 以至心肾相交, 水火相济, 却病延年 。 拿行功来说才能以神驭气 。 能够上下相通, “内呼吸”(胎息)得越好, 相对来说丹田气就越充实, 越能松空;腹内中和之气如蛇吸食, 大到包罗万象, 蓄劲时, 由命门(弓把)至五营四梢合于丹田, 谓之“开中寓合”, 发动时, 由丹田鼓动全身, 形合气开, 谓之“合中寓开”, 吴氏太极拳称之为“内大外小”, 妙极!“拿住丹田炼内功, 哼哈二气妙无穷 。 ”说得太好了!
文章结尾, 笔者滥用名人之词:
《道德经》有云:“夫一者, 天得一则清, 地得一则宁, 人得一则灵, 得其一则万事毕矣 。 ”在下的笔名之所以叫诚一, 因为这个“一”就是生命根本, 拳中称之为腹内中和之气, 道家叫做“抱元守一”, 释家叫做“万法归一”, 儒家称之为“执中”;《道德经》又云“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 ”万物得从一开始, 望修炼太极拳的人们快来找这个“一”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