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健身养生作用 谈太极拳的球体感

一、 球体感是棚劲产生的源泉 。 , 棚劲拳 。 棚劲是的灵魂 。 拳的运动形式非圆即弧 , 即它的显著特徵是弧线运动 , 是一个无形的 , 多变的、运动中的球体转动轨迹的一部分 。 拳运动中要求的球体感的本质是膨胀 , 膨胀产生了太极拳特有的棚劲 。 太极拳的棚劲是运动中的棚劲 , 滚动中的棚劲 , 弧线中的棚劲 , 螺旋中的棚劲 , 缠绕中的棚劲 。 ―――只有一个多元转动中的球体的轨迹 , 才能具备所有的这些条件 。 因此、太极拳的棚劲是独有的 , 是其他门类的拳种所不具备的 。 因此 , 球体感是棚劲产生的源泉 。 二、 在太极拳运动中 , 人体应诸处有球体感 。 在太极拳运动中 , 人体的各个部位无时无刻地在做相互协调的运动 , 这正是“一动无有不动”的含义 。 在运动中又要求中正、圆润、宽阔、博大、协调、对称 。 要做到这些 , 有一个要领 , 那就是周身要具备球体感 。 这样说对初学者来说可能觉得有些含糊 , 我们可以具体一点:凡是身体表面具有开合、转动等功能的部位都应该有球体感-―――上肢:腋下;大、小臂之间;手掌间;手背间;五指间(尤其是虎口);两膊之间;两手之间 。 躯干:两肩里合 , 含胸塌腰 , 尾閭内收可构成胸前的球体感;开胸 , 两肩向后 , 脊柱前弓可构成背后的球体感 。 下肢:两腿间松胯圆襠应有球体感;大、小腿之间应有球体感;脚尖上翘里合与小腿间应有球体感;五指抓地脚掌间应有球体感 。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更加细微之处的球体感 , 读者可在练习中自行体会 。 三、球体感应具有的特徵:1、立身中正 , 圆润顺达 , 是太极拳习练者动作外形应具有的显著特徵 。 许多人的拳架总是容易出现诸如夹肘、架肩、尖襠、僵直、棱角等等的毛病 , 总是看起来不那么舒服,就是因为肢体间缺少一种球体感 , 如果你在拳架的训练中具备了这种球体感 , 那么您的肢体运动便一定屈伸有度 , 舒展流畅 , 在别人的感观里就不会出现诸如前俯后扬、左歪右斜等等的毛病 。 2、博大宽阔 , 动如车轮 , 是太极拳在运动中的又一特徵 。 由於肢体运动中的球体感产生了一种充和膨胀 , 使你的肢体运行路线显得圆润、宽大 , 有磅礴之气 , 比如“闪通背“双手向上有擎天托日之气;比如“初收”“再收”双手下按则有拨动地球之势 。 而且旋转往復 , 此来彼往 , 动如车轮 , 迴圈无迹 , 这是太极拳有别於其他拳种的显著特徵之一 。 3、不欠不贪、力撑八面 , 是指太极拳在力的运用上具有的显著特徵 。 具备了球体感便可以使我的力限定在一个范围之内 , 棚、捋、挤、按;采、列、肘、靠 , 进、退、顾、盼、定便有了一个度 。 攻 , 不容易贪之、守 , 不容易欠之 。 可以达到力撑八面的效果 。 4、攻防无迹 , 化打合一 , 则是指太极拳在实战运用中因具备了球体感而产生的独特效果 。 由於肢体具备了球体感 , 你的的运行轨迹便一定是具备了6个方向的弧线运动 , 这种6个方向的弧线运动使得对方的大脑无法作出準确的判断来适应你 , 从而处於被动的状态 。 而且这种球体感 , 使你的化和打在同一个弧线中完成 , 更準确地说是沿著一个球体的外沿弧线完成了来和回 , 化和打 , 一气哈成 , 没有停顿 , 太极拳高手正是这样借对方的力来加重打击对方 。 这正是太极拳可以以弱胜强 , 四两拔千斤的奥妙所在 。 5、多变性 。 太极拳中的球体感毕竟只是一种感觉 , 它的本质是膨胀 。 因此在形拳走架的过程当中 , 身体各部位的球体感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 大小、方向、角度等等 。 你周身的太极拳球随时可托、可按、可挤、可收、可抱、可压、可搓、可辗等等 。 当然 , 这些要靠双手和身体的协调来完成 。 6、互逆性 。 球体感的转换和变化还应该是有规律的 。 双手的上托变为下按时 , 球体感应从上方变为下方;双手从左捋变为右捋时 , 球体感应从左方变到右方;双手合抱时 , 有一个球体在中间 , 变双手外分时 , 中间一个大球变成了两边的两个小球;含胸时胸前有一个球 , 变开胸时 , 这个球从前边变到了后边 。 这些我们不妨称它为球体感的互逆性 。 四、如何才能练出球体感来1、梢节领劲 , 两头捲曲 。 梢节领劲 , 两头捲曲是太极拳训练的总纲 。 这里的梢节是指肢体中的两手和两脚 。 (这里要区别古人太极拳论中“发主血梢 , 甲为筋梢 , 牙为骨梢 , 舌为肉梢”的梢节概念)两头捲曲产生了球体感必须的曲线和弧度;梢节领劲则使你的上、下肢形成了内撑力 , 梢节领劲尤其重要 , 否则 , 即使是两臂外形上状如抱球 , 也会缺少应的外棚力 。 即使下肢曲膝下坐 , 也形不成稳固的支撑力 。 因此 , 梢节领劲 , 两头捲曲是形成球体感的必要条件 。 2、五弓齐备 。 太极拳如果要形成球体感,那么任何时候你的手臂不能完全伸直;你的腿也不能完全蹬直 , 你的胸脊也不能完全挺直 , 传统意义上的五张弓必须是永远存在的 , 即使是在发力的一瞬间 , 你的五弓的形态仍然不能发生形变 , 换言之 , 假如任何一张弓一旦发生了形变 , 这里的球体感也就不復存在了 。 太极拳的攻防技击中讲究沾粘点的变化 , 也就是说 , 太极拳的化、打、拿、摔等等技巧的运用常常是在滚动中完成的 。 滚动者 , 球也 。 上肢的球体感使你在任何时候都屈蓄有餘 , 进退有度 , 收发自如;两腿间也只有在具备球体感的情况下 , 才能够松胯圆襠 , 虚实变化 , 重心稳固 。 3、内撑外包 。 比较明显的是两臂之间和两腿之间所形成的球体感 。 这只无形之中的球是实心的 , 在任何外力的作用下都是不可变形的 , 因此这只无形的球在你的双臂双手间 , 在你的双腿间跨下便有一种强烈的外撑力 , 越用力抱它 , 它的外撑力就越大;为了保持这个球体在你的怀中和跨下的存在 , 你就要用双臂和双腿来用力的合抱它 。 这就是所谓的内撑外包 。 它可以使你拳架看起来宽阔博大 , 中正圆润 。 4、螺旋缠丝 。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的特色 , 有了螺旋缠丝 , 你的力就有了方向 , 不会飘 , 换句话说 , 你的肢体在运动中才能保持强烈的外撑力 , 你的球体感才能存在 。 这个球体的旋转永远是立体的 , 是六个方向的 , 就象保龄球高手打出的旋转球一样 。 螺旋缠丝可以使你的攻击部位在达到劲点的一刹那具有穿透力 , 这就像有来福线的枪膛里射出的子弹较土制猎枪的霰弹更具有威力一样 , 这也是太极拳的劲别区别於其他外家拳的显著特点 。 5、公转自转 。 公转 , 是指身体以腰为轴的旋转;自转 , 指相对处於梢节部位的旋转 。 比如上肢部位的螺旋缠丝劲较之腰部的旋转就可以称作自转 。 公转加自转是一种自身的协调 , 公转与自转相结合才能保证你周身球体感的稳定性 。 这个公转 , 可以增加你梢节螺旋运动的长度 , 亦即增大你内撑外抱的长度和力度 , 另一方面 , 有自转没有公转 , 周身的一些球体可能就要丢失了 , 总之 , 要保持周身的球体感 , 公转加自转是必不可少的 。 6、节节贯穿 。 球体感的产生对身体各部位尤其是上、下肢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比如上肢就需要两手领劲 , 两肘定位 , 两肩放鬆 , 下肢则需要两脚抓地 , 两膝里扣 , 两胯放鬆 。 以上肢为例 , 两手之间的开合必然要带动两肘、两肩之间的开合 。 但要注意两手间的开合决不能用两肘、两肩的开合来催动和代替 。 也就是说手要先走 , 肘可随之(但要保持曲度) , 肩可伸展以策应(两腋下大臂与身体的夹角基本不作大的改变) 。 这时 , 你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是同时在做著旋转和伸展的运动 , 这就叫“节节贯穿” 。 不能大臂一抡 , 肘、手僵直 , 大臂伸直了 , 你的球体感也就消失了 。 节节贯穿”可以使你在转关换势时自然保持球体感的存在与转换 , 是产生和保持球体感的必要条件 。 7、 相吸相系 。 相吸相系是指两手之间的协调关係 。 球体感的形成必须有两手之间的协同配合 , 特别是我们的球体感是处於运动中并且在不断的转化之中 , 两手的开合同步非常重要 。 不同的开合形式将形成不同的球体感 。 如果一个开合动作两手不能协调 , 左手到位了 , 右手尚未到位 , 或是一隻手运动了 , 另一手在静止 , 那么这时的球体感就找不到了 。 两手协调才有球体感的存在 , 两手协调才可以打出诸如通背劲 , 对称劲、双分劲、双合劲等等劲别 , 反之 , 这些劲别也只有在具备了周身球体感的前题下才会具有高的质量 。 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 8、 周身协调 。 太极拳形成球体感的最后一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 那就是要求周身的高度协调 。 太极拳理中有一句话叫“一动无有不动” , 讲得就是协调 。 周身协调了 , 按照一定的要求 , 产生球体感的部位就可能多 , 周身欠协调 , 动作一变形 , 球体感就减少了或者没有了 。 周身协调是要靠大量的训练 , 日积月累才能得到的 , 而产生球体感则是周身协调的最终结果 。 太极拳运动中具备了球体感是太极拳训练的高级阶段 , 尤其是身体的各个转动开合部位诸处成球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 但这也是太极拳数百年来长盛不衰的魅力所在 。 太极拳爱好者对自己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 这个目标除了强身健体之外 , 还有的就是不断地去探讨、掌握太极拳的真諦 , 去研究和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 , 在太极拳运动中具备球体感可以视为这种目标的具备化 。 具备了球体感 , 那么您就具备了外形美、气势美 , 内在美 , 不仅好看 , 而且管用 。 但这有一个前提 , 必须以科学训练为前题 , 必须符合我们在文中提到的8个方面的要求 , 必须符合太极拳理、拳法的要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