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杨式太极拳的要求

作者:杨振基 杨式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 练拳和推手, 手眼身法步按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手、眼、身、法、步, 高度概括了练拳和推手必须注意的五个方面, 现依次说明 。 (一) 手手眼身法步, 把手摆在第一位, 充分显示了它的重要性 。 在拳式所有的动作中, 手的动作是最多的 。 而在技击中, 手是击人最主要的部分 。 手的形状、手的动作、手的位置等合理、准确, 即会起到相应的作用, 反之, 会影响练习和使用的效果 。 杨式的手分掌、拳、勾 。 1、掌:杨式拳的掌要求五指自然伸直, 指间稍离, 掌心稍窝, 五个手指基本在一个平面上 。 掌型有如下八种:A、坐腕立掌:坐腕, 手心向前 。 这种掌法运用较多, 一般前推均用此掌, 如按式的双掌;搂膝的推掌等 。 B、不坐腕的立掌:不坐腕, 有前立掌, 手掌向前微俯 。 如倒撵猴式的前掌;有手心向左右的立掌;如肘麻捶式的上掌等 。 C、坡掌:手背成坡形, 手心斜向前下 。 如抱虎归山式左推掌 。 坡掌在拳式中运用是很多的 。 D、仰掌:手心向上的掌, 如高探马式的后拉掌 。 E、俯掌:手心向下的掌, 如白鹤亮翅式的左掌, 搂膝掌等 。 F、横掌:手心向前, 横向摆掌, 如白鹤晾翅的上掌 。 G、扣掌:掌根向里微扣, 如转身摆莲式开始的双掌 。 H、垂掌:指尖向下, 如海底针式的插掌 。 不同的掌有不同的劲点, 分清劲点所在之处, 能有助于意到气到劲到, 比如坐腕立掌的劲点在全掌, 横掌在小指一侧, 坡掌在掌心, 俯掌在虎口或小指一侧等等 。 无论是练拳和推手, 掌握掌的劲点是十分重要的 。 杨式拳要求手出有名, 手打的方向, 位置具有攻与防的意识, 所以对手掌的仰俯、手的前后左右运转要讲究用意, 不宜随意出手, 不能象做体操那样, 简单的完成动作了事 。 2、拳杨式太极拳, 拳的握法是四指并拢, 向手心卷屈, 大指压住二指第二节, 松松握住 。 杨式太极拳用拳的动作也很多, 除太极五捶外, 还有打虎式、双风贯耳、上步七星、弯弓射虎等式 。 杨式太极拳用拳的类型有:A、立拳:拳眼向上或向下为立拳, 如进步搬拦捶式有拳二弯弓射虎式左右拳等 。 B、扣拳:拳腕稍向里扣, 如双风贯耳式双拳 。 C、仰拳:拳心向上, 如撇身捶式有拳 。 D、杨式太极拳的出拳均含意念和劲点 。 比如立拳一般在拳面, 仰拳在拳背等 。 3、勾手杨式太极拳的勾手做法是五指并拢下垂, 勾尖朝下, 如单鞭式右直勾手 。 勾手的劲点在腕根 。 4、手的动作杨式太极拳手的动作非常丰富, 无式非手, 概括起来大体有:掤、捋、挤、按、采、挒、搂、搬、拦、封、抱、撇、叠、云、探、托、分、贯等 。 所有手的动作都有它的实际练习内容, 都须贯注意念, 掌握劲点所在之处 。 比如掤手, 意念和劲点在挠骨一侧 。 捋的劲点在左手背和右手腕根小指一侧, 挤的意念和劲点在有腕、小臂外侧, 左手心 。 按的意念和劲点在双手手掌, 其他不一一赘述 。 (二) 眼杨式太极拳十分讲究眼法 。 相传杨公澄甫与人推手或交手, 发劲时眼向对方一看, 对方受力则向他眼看的方向跌出 。 从杨少侯遗像看, 他的双目似有精光射出, 这是长期练习眼法及内气贯注充盈的结果 。 杨公澄甫说:“目光虽然向前平视, 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 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 而补身法之不足也 。 ”杨式太极拳对眼法的要求是:l、眼向前平视 。 一般情况下, 眼是向前平视的;通过前面的手向前看去, 关顾到手, 但不死看着手 。 眼也有向前下看的, 要根据具体拳式具体的主手动作具体确定眼看的方向 。 2、眼神处于动态之中, 眼转动的原则随身法 。 身动眼随, 身向那个方向, 眼向那个方向望去, 太极拳的运行是不断前进后退左右转动的, 而前进后退, 左转右旋均靠腰身带转, 眼的左顾右盼需随胺身的转动而转动 。 3、眼与意一致 。 眼是心之苗目, 心有所思, 眼有所注, 眼与动作不合即内外也不合, 眼法在推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需注意对方的上中下部, 密切注意对方的顺背, 在动态中抓住有利时机使对方处于背境 。 4、眼法自然 。 运用眼时不瞪眼、不闭眼, 精神内含 。 眼神的正确运用与虚灵顶劲有关, 虚灵顶劲, 精神能提起, 则眼自然有神 。 (三) 身杨式太极拳的身法在拳中起决定作用, 身法的身在这里是指人的中部, 即从肩背至胯部 。 从生理学上说, 身是五脏六腑所在之处, 包括肩、背、胸、腹、脊、腰、胯等重要部位, 传统理论所提出的尾闾中正、含胸拔背、气沉丹田、松腰胯、敛臀、吊裆, 均针对中部要求而言的 。 对于这些要点, 杨家先辈们已有详尽的论说, 这里不再重复 。 这里重点谈身法中的腰的运用 。 杨式太极拳传统拳论中说到腰为轴, 为主宰:刻刻留心在腰间 。 要求“腰顶穷研生不已” 。 腰的重要性普遍为世人所公认, 以致界有太极腰、八卦掌之说 。 但要把腰练到拳的动作上, 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杨式太极拳的动作要求腰带手脚, 一般手脚不妄动, 少动, 靠腰带动 。 这种练法不但练架子能有最佳的健身效果, 更主要的是在提高防身技击水平方面有良好的效果 。 杨式太极拳要本手一般只上下转换移动, 腰的转动带动手的转动, 比如云手, 是典型的腰带手运转的拳式 。 腰带脚也一样 。 虚步的前脚掌一般没有独立的动作, 靠腰去带转 。 总之, 腰带脚、手、身、头等 。 腰一动则全身皆动, 腰一转全身皆转,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个别动作腰带主手转动, 另一手向另一方向转动, 但这种情况不多 。 杨公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书中说:“腰如车轴四肢如车轮, 如腰不能作车轴, 四肢不能动转;自己要想车轴转, 可多浇油腰轴油满方好, 用意细细体会自得之, 勿须教也 。 ”本书关于架式练法文字说明把说明腰的动作放在首要位置加以阐明, 希望能在这方面对学者有所帮助 。 对于身法中涉及呼吸的方法问题, 杨式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 呼吸自然 。 对于呼吸与动作是否要配合的问题, 只要气的出入自然即可 。 杨式太极拳讲的是意到气到、气到劲自到, 从这个意义上说动作与呼吸没有关系, 呼可放人, 吸也可放人 。 拳论上有“吸则自然提得起, 亦拏得人起 。 呼则自然沉得下, 也放得人出” 。 (四) 法手眼身法步中的“法”目前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指招法, 指整套拳架中的一招一式的展法;一种是将“身法”合为一内容, 指用身的方法 。 作者根据传统的说法采用第一种说法 。 练杨式太极拳时必须懂得拳式中每一招一式的实际含意, 主要是指其明白技击作用 。 当然每一招法可以演变为若干使用法 。 这里的法, 是指杨公澄甫的《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所述的每一招式的用法, 对方如何击来, 我如何站位, 如何出手, 出脚, 化解还打等 。 练拳时, 要有攻防的意识, 这当然是“假设敌” 。 这种"假设敌"的练法, 能使人集中精神, 心静用意, 增加兴趣, 久久练习, 不觉乏味 。 必须指出, 运用杨式太极拳与人推手、交手, 并不拘泥于现成的法, 届时因对方的变化而用“法”, 招法熟练, 前后、左右、上下均应物自然, 不想法而法自到;随手凑效 。 但要先懂“法”, 后法自然而然而至 。 《太极拳论》中“由着熟而渐悟僮劲, 由懂劲而皆及神明” 。 这里的“着熟”是“法”要先着熟, 这是学拳的必经之路 。 (五)步多为拳的根, 杨式太极拳的步法有以下7种:1、开立步:两脚平行站立, 脚尖朝前, 虚实不分, 起势、合太极式的步法为开立步 。 2、弓蹬步:这种步是杨式太极拳的基本步法, 使用最多, 具体做法是前脚脚尖朝前, 后脚在前脚外, 脚尖方向与前脚脚尖方向成约45°角, 两脚的直线距离是练拳者自然裆的距离 。 前脚弓, 后脚蹬, 前弓脚小腿与地面垂直, 前弓的活动限度为膝盖不能超过脚尖 。 3、前虚后实步:这种步法分左、右虚步 。 左虚步的做法是, 有脚踏实, 左脚提起向左前方伸出半步, 以脚掌点地, 如白鹤亮翅式的步法 。 以脚根点地, 如肘底捶式 。 左有脚易位为右虚步 。 这种步法要求后腿坐实, 前脚不全虚, 也具有支撑的力量 。 杨式太极拳的左、有虚步, 前脚都不是全空的, 都要分担身体的重量 。 实腿分担的重量多些, 虚腿分担的重量少些, 多与少看架子的高低及以自己尾闾中正, 转动自然为合适 。 杨式太极拳的步法中没有实腿分担占身体重量百分之七十, 虚腿分担百分之三十这一类的说法 。 前虚后实步还有一种是后脚实, 前虚脚全脚掌着地的, 如倒撵猴式 。 4、横行步:两脚平衡站立, 左脚向左横跨一步, 右实左虚, 两脚尖均向前 。 如云手式 。 5、独立步:单腿直立, 一脚提起, 膝与胯平, 脚向里收, 脚尖自然朝下 。 如金鸡独立式 。 6、仆步:接前弓后蹬步, 后脚外撇坐实, 身胯下蹲, 前脚脚尖向前, 身稍向一侧俯 。 7、骑马式:两腿开裆如骑马式, 这是转换过程中所出现的步型, 两脚还是分虚实的 。 如云手的动作过程中有此步法 。 杨公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说:“两腿宜分虚实, 起落犹如猫行, 体重移于左者, 则左实, 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 则有实, 而左脚谓之虚 。 所谓虚者, 非空;某势仍未断, 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 。 所谓实者, 确实而已, 非用劲过分, 用力过猛之谓 。 ”在《太极拳十要》中又说:“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虚实能分, 而后转动轻灵, 毫不费力;如不能分, 则迈步重滞, 自立不稳, 而易为人所牵动 。 ”杨式太极拳对步的要求要分清虚实, 下盘有根;使虚实转换清楚, 绝不轻浮 。 杨式太极拳的步有进退二法, 进步必后坐使前脚变虚, 腰带脚掌转动摆好位置后, 后腿往前送身体重量至前脚, 前脚承担全身的重量, 后提虚脚动步 。 动步时不往前脚靠近, 而是向前迈到确定的位置 。 《太极拳体用全书》的执笔者郑曼青先生有一首《体用歌》讲到了步与前进法, “我有一转语, 今为知者吐, 涌泉无根腰无主, 力当垂死终无补……足欲向前先挫后……”这反映了他跟杨公澄甫学拳和协助杨公澄甫写书得到杨公澄甫传授的精辟体会 。 涌泉在脚掌中, 涌泉有根则步有根, 步有根则腰才能有转动的基础, 而脚要前进, 首先身要向后坐 。 这种前进法是杨公澄甫所授的家传练法 。 本书所传的进法也是这种方法 。 退步, 前脚提起向身后退一步, 不向后脚靠近, 直接向后落到确定的位置 。 这种进退步, 在述架势时结合实际再加以具体说明 。 掌握了杨式太极拳的“手眼身法步”的要求, 就能对杨式太极拳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有利于今后学习拳架和推手 。 至于杨式太极拳关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要求比如头、肩、肘、胯、裆、膝等, 结合拳式再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