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线”-孙中华 发劲如“甩鞭 ;松腰如“砍树”

许多家在谈论内功发劲时,多用“放箭”来形容发推手的发劲 。 我在练习内功拳老六路过程中,充分体会到内功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妙境如“甩鞭”的感觉 。
在练习老六路第一承--以腰带手时,主要目的是将腰、胯、膝、肩、肘、腕等几大关节放松,为储蓄内气打基础,为内功扫清障碍、疏通渠道 。 练习老六路第二承功夫--以气带手时,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内气,让自身内气充盈,增强内功能量 。 练习老六路第三承功夫--以意带手时,却是用意念调动周身内气,用意念调整周身能量,以达到健身和防身之功效 。
老六路三承功夫练成后,基本上可以体验到内功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 。 这个阶段就可以充分体会到发劲如“甩鞭”的妙趣 。 此时,意念集中于尾闾,用尾闾神经控制尾闾关节,尾闾关节尤如“鞭子”柄,让意念松握着,整个脊椎及手臂尤如一条长长的“鞭子”,意念一动,尾闾即如手握鞭柄甩鞭,四肢百骸如松柔的“鞭子”甩向意定目标,这“甩鞭”的力量亦柔亦脆,且刚劲有力,作用于人身上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让人恐慌吃惊又倍感舒适 。
“甩鞭”可直发,也可缠绕,前后左右皆可作用 。 起初用意念挂上对方目标,如腰、肩、胯等部位,再用意念拽紧“鞭子”,“甩出”或“拉回”皆随意念而动 。
这种“甩鞭”的内功劲力不同于普通掘力,它是一种人体生物电,也是一种人体自身存在的能量流,能入侵控制或“麻痹”对方中枢神经,让对方感到周身不适,无论肩胛、腰椎或四肢百骸都不听使唤,纵有千百斤气力也使不上,只得乖乖束手就擒,让你随意拔弄,且无可奈何,其妙无穷 。

陈式实用拳法对人身上的线特别重视 。 无论走架,还是推手,人的身上都会形成各种线 。 有的线的形成是比较自然的,有的线却是通过严格的专门训练才能逐渐形成 。 不了解和正确利用这些线,就不了解,要正确走架或者提高推手水平,是不可能的 。
中心线
人往那儿一站,身体从上到下就形成了一条中心线 。 一般情况下,我们转身的时候,就是绕着这条中心旋转的 。 武谚“头要正,身要拧,上下一根绳”和“立如平准”,比喻得十分形象 。 这条线作为身体内旋转的中轴,不能弯曲或者曲折 。 因此才有走架和推手的时候的“头顶悬”、敛臀和身体不可前俯后仰及左右歪斜等要求 。 否则旋转起来,中轴不正,就不稳定 。 老话说“撅屁股猫腰,师傅不高”,说的就是这个 。 朋友们不要以为既然说得这么清楚,大家就都做对了,不信你留心一下,就会发现许多人包括一些有名的拳家,居然都是撅着屁股走架的 。 另一方面,如果你能以自己的中心线为轴,让对方绕着轴旋转而沿着切线方向跌出,那就说明你的中轴线保持得好,利用得地道 。 推手较技当中,中心线向来是攻防的重点,攻击中心线可以直接动摇对方的身体,自然也就成了防守的要处 。 看看人体穴位图,中心线和近旁满是经络和穴位,这就是为什么不光拳,几乎所有的拳法都把攻对方中线当作第一选择 。
人字线
除了中心线,通过训练还可以产生另外两条主要的线,两条线自上而下形成一个“人”字(有时像个头朝下的Y字),线的上点可以是在头部,可以在肩,也可以在丹田或一侧的腰或胯 。 这两条线都可以当作轴,让对方围着旋转而跌倒或跌出 。 但是两条线不能同时作轴,否则就犯双重.这两条线作轴时妙在互换,比如原来是以”人”字的“一撇”作轴,倘若没有把对方发出,可以视情改以右侧“一捺”为轴发放对方 。 我就亲眼看见陈中华先生熟练变换使用这两条线发人 。 我管这叫作“两条线,来回换”,陈中华听了,笑着说:“你都有了说法儿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