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道口食品沙龙探讨“科学减糖减出健康”

本文转自:北青网
围绕“减糖”这一热点话题 , 4月22日 ,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办的“2022五道口食品沙龙·‘三减’之减糖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 , 多位权威专家与主流媒体就减糖领域学术前沿与动态 , 以及食品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等问题进行充分的交流研讨 。
【五道口食品沙龙探讨“科学减糖减出健康”】
五道口食品沙龙探讨“科学减糖减出健康”
全民落实“三减”生活 减糖消费大势所趋
随着全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深入人心 , 减糖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共识 , 也成为全球食品生产和消费发展的重要趋势 。
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药品产业发展与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张永建指出 , “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是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引领 , “三减(减糖、减油、减盐)”是基于安全与健康的具体措施 , 既是食品安全的深化和提升 , 也是加强对影响健康因素的管控 , 是在食品消费领域落实“健康中国”的重要抓手 。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指出 , 近年来 , 糖的摄入与不良健康效应的关系备受关注 , 有研究结果显示 , 糖摄入多与肥胖、龋齿、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国家行动办公室石文惠研究员也介绍了相关研究和实践 , 例如 , 饮食中的糖是龋齿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 过多摄入会造成膳食不平衡 , 增加超重、肥胖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病风险 。
五道口食品沙龙探讨“科学减糖减出健康”
科学认知糖 聪明看待“代糖”
尽管“减糖”已是大势所趋 , 但依旧要理性对待“糖”消费 。 糖的摄入确实与健康息息相关 , 杨月欣指出 , 糖的摄入要在合理范围内 ,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 , 中国人每天添加糖摄入不超过50g , 最好控制在25g以下 。
“减糖”不是一刀切 。 杨月欣强调:“糖是有双面性的 , 我们所要避免的是不必要的、过量的糖摄入 。 ”她表示 , 代糖应运而生 , 即低/零卡甜味剂 。 基本无能量或低能量的甜味剂 , 这也为需要减糖和控糖的人群带来了便利 。
杨月欣介绍 , 代糖物质在中国属于食品添加剂范畴 , 所以 , “减糖”无需谈“糖”色变 , 合理使用代糖产品也是一种选择 。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营养室副主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方海琴认为 , 甜味剂(代糖)的使用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提供了科学支撑和安全保障 。 目前批准使用的甜味剂有20种左右 , 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甜蜜素、三氯蔗糖、赤藓糖醇和甜菊糖苷等 , 它们都有长期安全使用的历史 。 因此 , 按标准使用甜味剂是有安全保障的 。
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 , 可以根据包装上的营养标签来判断是不是“无或不含糖”的产品 。
五道口食品沙龙探讨“科学减糖减出健康”
食品企业“减糖”机遇 需要理念科技全面支撑
针对“减糖”思路 , 越来越多的食品企业正在抓住新机遇 , 积极谋求新的发展道路 。 据《2021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趋势洞察报告》显示 , 2020年无糖饮料市场规模达117.8亿元 , 较2014年翻了7倍 , 2025年该市场将增至227.4亿元 , 5年内实现规模翻番 。 由此可见 , “减糖”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
元气森林在市场上的成功 , 吸引了很多企业的跟进 , “减糖”产生的巨大市场需求 , 不仅吸引了资本的关注和进入 , 也为食品这样的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 与会专家表示“减糖”已成全球风口 , 食品产业要顺势而为 , 以消费者需求和消费者利益为引导 , 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支撑下 , 做好食品研发的科技创新 , 为消费者带来减糖不减幸福的美好生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