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师傅 气功疗法:治愈疾病还你健康

气功疗法主要以心理—生理—形态自调机制反应环节发挥其医疗保健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气功疗法是怎么样让你治愈疾病的 。
气功作为一种科学的医疗保健运动的方法 , 是通过意识处于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特殊状态(气功态)时的一种特殊运动方式而发挥其心身调整作用的 。 与一般的运动不同 , 气功态时的运动具有松静自然、动静相兼、协调舒展、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等诸多特点 。 具有这些特点的动态 , 常常给人以一种优美的艺术的享受 。 而练功人随着意念的活动 , 意气相随 , 感觉自己时而如大鹏展翅 , 时而如蛟龙戏浪 , 时而如孔雀开屏 , 时而如野马分鬃 , 心身完全沉浸、陶醉在极其舒适美好的感受中 。 气功的艺术性还体现在与其它艺术的结合上 , 比如 , 在书法、绘画、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表现的过过程中 , 都伴随有气功的成分 。
气功疗法是一种自我心身锻炼方法 。 这里的“心”是指心理、精神 , “身”是指形体及其生理功能 。 顾名思义 , 自我心身锻炼方法是指发挥意识能动性 , 对自身的精神、形体进行锻炼的一类方法 。
气功锻炼含有丰富的心理锻炼内容: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在谈到气功时写到:“恬淡虚无 , 真气从之 。 精神内守 , 病安从来” , “呼吸精气 , 独立守神 , 肌肉若一” 。 这里的“精神内守”与“独立守神” , 清楚地表达了古人在气功锻炼中对精神的要求 。 气功术语“全凭心意练功夫”更加显示了心理活动在气功锻炼中的主导地位 。 气功锻炼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使意识进到“似睡非睡 , 似醒非醒”的入静状态 。 这种主动地调整自己意识状态从清醒到入静的过程 , 也是自我心理锻炼的体现 。 至于说到各种具体的练功方法 , 诸如想象两脚如树生根、意守丹田、对意守对象的“似守非守”、对意守部位感觉的体察 , 等等 , 更是心理学感知、注意、想象、自我暗示、自我催眠等内容的直接运用 。
气功对形体的锻炼是从两个途径实现的:
第一个途径是对形体的直接锻炼 。
这主要表现在动功锻炼中 。 所谓“外练筋骨皮”就是指气功动功或外功对形体的直接作用 。 在进行气功的动功锻炼时 , 虽然看起来肢体运动的样子缓慢柔和 , 但初学者在一段时间内仍会感到身体疲劳 , 可见这种缓慢柔和的运动对形体、体力的锻炼作用也是相当强的 。 至于静功 , 例如站桩 , 也具有相当强的形体锻炼作用 。 这种作用的强度还随着站桩体位高低发生相应的变化 。 站的体位越低 , 体力锻炼的强度越大 。
第二个途径是形体的间接作用 。
这一途径的起点是练功引起心理活动发生有益于健康的变化 , 心理变化必然通过神经和神经内分泌环节引起机体生理功能发生改变 , 生理功能的变化必将引起形态的变化 。 这一作用是通过心理—生理—形态反应环节实现的 。
综上所述 , 可以清楚地看到气功确实能从精神和形体两个方面同时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 近些年来 , 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 , 人们对健康、疾病及医学模式的认识 , 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 越来越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其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 也从实践中看到了气功锻炼对保持心身健康、治疗心身疾病所起的重要作用 。


选择师父对一个人的修炼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 影响甚至决定了以后修炼的道路与结果 。 关于择师 , 古人曾有一些论述 , 因观念不同而并不统一 , 但过去人心没有如今这么浮躁 , 假冒伪劣的也没现在这么多 。 如今选择师父 , 比过去更加有风险与难度 。 到底该怎么选择师傅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