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到 冬季来临如何食补养生

1 2 3 立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 又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 。 立冬单从字面上可解释为: “立, 建始也, 冬, 终也, 万物收藏也 。 ”立冬意味着冬季的来临 。 早在《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确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这八个节气 。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八个节气, 它清晰准确地标志了四季转换的过程 。
【立冬节气到 冬季来临如何食补养生】 立冬, 作为冬季的第一节气, 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 太阳到达黄经225度时开始 。 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 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 并非都以“立冬”为准, 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度为冬季 。 但在传统观念中“冬”即“终也”, 结束之意 。 中医学认为, 这一节气的到来是阳气潜藏, 阴气盛极, 草木凋零, 蛰虫伏藏, 万物活动趋向休止, 以冬眠状态, 养精蓄锐, 为来春生机勃发作准备 。
人类虽没有冬眠之说, 但民间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 。 每逢这天, 南北方人们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 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 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 。
说起立冬养生, 可能很多人会想到立冬进补 。 没错!立冬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 又是人们进补的最佳时期 。 每逢这天, 南北方人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 说是只有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 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 。 其实立冬养生除了饮食进补, 还有其他很多方面要注意 。 那么立冬如何养生?在实际生活中, 立冬日我们该怎样注意饮食养生呢?
春生, 夏长, 秋收, 冬藏 。 冬季是匿藏精气的时节, 此时由于气候寒冷, 人体对能量与营养的要求较高, 而且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相对较强, 适当进补不但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还可把滋补品中的有效成分储存在体内, 为明年开春乃至全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所以民间流传有“今年进补, 明年打虎”、“三九补一冬, 来年无病痛”的俗语 。
常用的补益中药有:补气类的, 如人参黄芪、党参、白术等, 适用于气虚不足, 面色白, 气短乏力, 脾虚泄泻之人;属养阴补血类的, 如生地、阿胶、当归、枸杞等, 适用于面白无华, 头晕心悸, 口唇苍白, 血红蛋白偏低, 妇女月经量少等症状之人 。 鹿茸也是冬令的常用补品, 适用于平素阳虚怕冷, 四肢不温, 腰酸多尿, 或男子阳痿等患者服用 。
值得指出的是, 补药也不是随便可用的, 应当根据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等不同症状分别选用针对性的补益药,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 如人参具有大补元气、强心、生津止渴、安神等功效, 气虚病人而表现为体力衰弱, 四肢无力, 精神疲乏, 心慌气短, 或年老体弱, 或工作过度劳累后周身无力, 或慢性病引起的头晕无力等症, 均可服用 。 能够补益元气, 增加食欲, 促使体力恢复 。 又如阿胶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 对血虚的人尤为适宜 。 虚啥补啥, 各人都应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选用, 也可去医院请中医师确诊属于那一类虚证, 再选择相应的补药, 使补得其所, 补而受益 。
立冬养生之食补
俗语说:“药补不如食补” 。 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 。 冬季气温过低, 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 就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 以产生更多的能量, 适应机体的需要, 所以必须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 同时, 寒冷也影响人体的泌尿系统, 排尿增加, 随尿排出的钠、钾、钙等无机盐也较多, 因此应多吃含钾、钠、钙等无机盐的食物 。 可多吃蔬菜, 适当增加动物内脏、瘦肉类、鱼类、蛋类等食品, 有条件的还可多吃鸡、甲鱼、龟、羊肉、桂圆、荔枝、胡桃肉、木耳等食品, 这些食品不但味道鲜美, 而且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 不仅能补充因冬季寒冷而消耗的热量, 还能益气养血补虚, 对身体虚弱的人尤为适宜 。 其它还有药酒、药粥等, 均可根据各自的体质情况选用 。 下面, 推荐几款食疗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