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知识|行书和行楷哪个实用,行书和行楷先练哪个好


行书和行楷哪个好行书和行楷的区别 , 完全是避开书法 , 是根本没办法谈的 , 因为两者皆为书法概念 。
行书不用谈了 , 基本都知道且熟悉 , 行楷只是个概念词 , 没什么具体的意义 , 只是个半斤八两的模糊概念 。 就是所谓处于楷书和行书之间 , 完全没办法区分 , 只是个大致的分界 , 且并不普及的词 , 如此细分也完全没有必要 。
行书好看还是行楷好看?区别:
1、种类不同
行书是中国书法形式的一种 , 行楷归属于行书当中 。

2、风格不同
行楷比较清晰 , 笔画严整 。 行书以行草居多 , 比较流畅 , 笔画随意 。
3、用处不同
行楷比较注重实用性 , 艺术性较弱 。 行书比较注重艺术性 , 实用性较弱 。
行书在隶书基础上发展而来 ,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 , 是为弥补楷书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 “行”即“行走”之意 。 不像草书那样潦草 , 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 楷法多于草法的称“行楷” ,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
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 , 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 。 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 。 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 , 其次就是“八分楷法” , 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 。
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 , 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 , 就变成行书了 , 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 。 在汉末 , 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 。 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 , 才使之盛行起来 。
扩展资料: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 , 大约出现在东汉末年 。 行书的名称始见于西晋卫恒《四体书势》一文:“魏初 , 有钟(繇)、胡(昭)二家为行书法 , 俱学之于刘德升 。 ”
明代丰坊在《书诀》中则有更为形象的描述:“行笔而不停 , 著纸而不刻 , 轻转重按 , 如水流云行 , 无少间断 , 永存乎生意也 。 ”行书正因其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的特有艺术表现力和宽广的实用性 , 从产生起便深受青睐、广泛传播 。
参考资料来源:

行楷和行书有什么区别?都好看 , 非要选 , 行书更好 , 因为更自由 , 章法等更富有表现力
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 , 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 , 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 。 《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 。 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 , 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 全文共二十八行 , 三百二十四字 , 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 。 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 ,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 , 古法一变 。 其雄秀之气 , 出于天然 , 故古今以为师法” 。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行草墨迹 , 颜真卿书 。 纵28.2厘米 , 横72.3厘米 , 25行 , 共230字 。 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 , 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 。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 , 由于心情极度悲愤 , 情绪已难以平静 , 错桀之处增多 , 时有涂抹 , 但正因为如此 , 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 , 笔势圆润雄奇 , 姿态横生 , 纯以神写 , 得自然之妙 。 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 , 书简不如起草 。 盖以告是官作 , 虽楷端 , 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 , 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 , 是其手心两忘 , 真妙见于此也 。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 。 在此帖真迹中 , 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 , 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 , 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 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