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杀球—动量的波浪式传递

大力杀球—动量的波浪式传递
开场白:

对于羽毛球爱好者来说 , 提起杀球 ,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在夹带着回音的一声清脆的巨响中 , 把球打得快似流星(那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 。 但实际上 , 多数初级水平及中级水平的球友(即便是牛高马大 , 五大三粗的壮汉) , 使尽全力也无法把球打出足够的速度 。 这不单纯是力气不够 , 更主要的是方法不对 。
为避免文章的冗长 , 本文着重谈的是杀球的力量问题 , 对于杀球的角度、落点等问题暂不涉及 。

要想击球有力 , 应具备以下几点:

(1)球拍在击球瞬间应具有足够大的动量 —— 这与挥拍过程有关 。 这点最重要 , 在球拍差异不大的情况下 , 击球是否有力 , 并不是取决于绝对力量的大小 , 而是取决于拍速的大小 。 如果你能把球拍(击球瞬时)的速度挥得越快 , 击球就越有力 。
(2)球拍击球时的“恢复系数”要大些 —— 这与球拍、拍线有关 , 以及球拍的触球的准确性有关(击球时球拍的触球区域应在“甜区”) 。
(3)击球时拍面法线方向与挥拍方向的夹角越小 , 击球力量越大 —— 这与对球拍的控制有关 。

先打个比方 , 谈谈挥抽响鞭的过程:

你见过抽响鞭吗?看看鞭子的动量传递过程吧 。

图1:鞭子的动量传递过程


大力杀球—动量的波浪式传递

文章插图

抽鞭的第一阶段是鞭柄拖动鞭绳 , 使整条鞭子都参与运动(向前的加速移动) , 使运动着的鞭绳获得动量(鞭绳的动量 = 鞭绳的质量与其运动速度的乘积) 。
继而 , 鞭柄运动终止 , 且在鞭绳的根部产生一个“回弯” 。 “回弯”从鞭绳根部以波浪形式向鞭稍移去 。 “回弯”与鞭柄之间的鞭绳停止了运动 , 而“回弯”与鞭稍之间的鞭绳则继续运动 。 由于这一过程大致遵守“动量守恒”的规律 , 在“回弯”向前移动时 , 鞭绳参与运动的部分(质量)越来越小 , 因此运动部分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 当“回弯” 移至鞭稍时 , 鞭绳参与运动的部分(质量)变得非常之小 , 所以鞭稍的运动速度惊人的大 。 响鞭的清脆响声就是鞭稍处“回弯”的快速翻转而获得的 。 从物理学的角度上说 , 动量以波浪形式进行传递 , 效率是最高的 。
【大力杀球—动量的波浪式传递】
说说挥拍过程与抽鞭的相似之处:
图2:大力杀球


大力杀球—动量的波浪式传递

文章插图

图3:身体的反弓


大力杀球—动量的波浪式传递

文章插图



可以把人体和球拍的总体视为“多节棍”或“链条” , 就好比是柔性的鞭绳 , 从手腕到球拍就相当于鞭稍 。 虽和鞭绳有异 , 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 击球的发力是从脚上开始的 , 蹬地跳起 , 此时的人身体略呈“反弓”(因为年岁已高 , 且膝关节有伤患 , 动画中FLAX跳不高 , 腾空时间短 , 起跳后的小腿后收做不充分 , 感觉弓拉得不够满 。 此处可看看图3 , 当小腿后收充分了 , 这张弓就明显了 。 不过FLAX的动作中基本上还能感觉到有一点“反弓”)可视为鞭绳根部的回弯 。 随着转胯、大臂的上举(肘尖朝上、小臂在身后向下)、人体的反弓回收、大臂在肩的带动下甩动小臂、小臂向上继而向前挥出、当接近击球点时 , 手腕伴随着小臂的内旋大角度的甩动 。 整个过程将腰、肩、大臂、小臂的动量按照顺序(即相当于鞭绳的“回弯” 以波浪形式向鞭稍移去 。 ) , 最终经手腕有效地传递到拍子上 , 和鞭子的波浪形动量传递是相似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