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养生应当以肾为先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 , 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 。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 , 建始也” , 又说:“冬 , 终也 , 万物收藏也 。 ”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 , 收藏入库 , 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 。
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 ”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入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 , 蜃为大蛤 , 立冬后 , 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 , 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大蛤 。
立冬节气的起居养生
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 , 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 , 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 。 立冬时节劳动了一年的人们要利用这一天休息一下 , 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 有句谚语“立冬补冬 , 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 中医认为:早睡晚起 , 日出而作 , 保证充足的睡眠 , 有利于阳气潜藏 , 阴精蓄积 。 而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极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 , 衣着过多过厚 , 室温过高则阳气不得潜藏 , 寒邪易于侵入 , 人体将会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 。 所以 , 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
立冬当养肾
中医认为肾含真阴和真阳 , 五脏之阴非肾阴不能滋 , 五脏之阳非肾阳不能养 。 肾阴为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 , 肾阳则是活动的基本动力;肾阴是肾阳的物质基础 , 肾阳是肾阴的功能表现 。 人生于天地之间 , 禀受阴阳之气 , 体内阴阳变化与自然界阴阳变化紧密相随 。 冬在五脏应肾 , 而体之阴阳根之于肾 , 因此冬季摄生的重点是调摄肾之阴阳 。 “肾者主蛰 , 封藏之本” , 因而冬季养肾必须慎防房事 , 保护住精血 。 正如《黄帝内经》中说的那样:“冬不藏经 , 春必病瘟 。 ”
“肾”最伤不起
冬天天气寒冷 , 寒与肾相应 , 最易伤害肾的阳气 。 这对身体造成了两个伤害 , 一是容易发生腰膝冷痛、易感风寒、夜尿频多、阳痿遗精等疾病;另外 , 肾阳气虚又伤及肾阴 , 肾阴不足 , 则咽干口燥 , 头晕耳鸣疾病也随之而生 。 所以说冬天对肾的保养十分重要 。
养“水”就是养肾
肾在五行中属“水” , 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以冬寒之气养肾” 。 也就是说冬天气候由凉转寒 , 于是人体要让肾气变得旺盛来适应这一变化 , 不论是新陈代谢速度降低 , 还是精神萎靡都是因为消耗肾气 , 使肾水偏虚 , 因此冬季对肾的养护都要围绕一个“水”字 , 以滋养肾水为保健原则 。
肾阴虚的表现
肾阴是一身阴液的根本 , 阴液对人体起滋养濡润作用 。 肾虚便会水亏 , 人体得不到阴液的滋润 ,
便会表现出类似上火的症状 , 诸如口干舌燥、五心(两个手心、两个脚心、一个心口)烦热、两颧发红、口唇红赤、盗汗(多发生于午后和晚上)、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 。 由于肾“主骨生髓通于脑” , 肾阴不足 , 骨髓便得不到濡养 , 就会出现失眠健忘、头昏耳鸣的问题 。
如何养肾?
揉耳增肾阳
长期的诊断观察表明 , 当人体有病时会在耳廓上出现反应点 。 因为耳朵上穴位密布 , 且通四肢百骸 , 因此中医的耳针疗法就是在耳廓的一定部位 , 特别是反应区进行针刺或理针 , 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 例如 , 在外耳的对耳轮上脚和下脚之间有一个三角形凹窝 , 俗称“三角窝” , 这一区域对应人体生殖功能 , 用针灸刺激三角窝耳轮内侧缘的中点 , 可以治疗女性月经不调 , 以及男性遗精、阳痿等 。 同理 , 针刺耳穴图上相应的“肾”的部位 , 也可以起到强肾健身的作用 。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不同 , 除了针刺还有灸法、埋豆、放血、按摩等多种刺激治疗形式 , 特别是对于因肾气不足所引起的失眠、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 , 搓揉按摩耳廓的疗效相当良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