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完整版本 不耻下问的上一句


不耻下问的完整版本 不耻下问的上一句

文章插图
敏而好学 , 不耻下问
名句的诞生
子贡问曰:“孔文子1何以谓之‘文’2也?”子曰:“敏3而好学 , 不耻下问4 , 是以谓之文也 。 ”
——公冶长·十五
1.孔文子:即卫国大夫孔圉 , 十分谦虚好学 。 他死后 , 卫国国君为发扬他好学的精神 , 赐“文”的谥号 , 世人尊称他为“孔文子” 。
2.文:彰显勤学好问的谥号 。 谥号是人一生言行的总结 , 通常取优点来表彰 。
3.敏:疾速 。
4.下问:以能问于不能 , 以多问于寡 , 以上问于下 , 都可称为“下问” 。
子贡请教说:“孔文子为何可以得到‘文’的谥号?”孔子回答说:“他聪明又爱好学习 , 并且不视放下身段向人请教是件可耻的事 , 所以死后才能得到‘文’的谥号 。 ”
名句的故事
孔文子是卫国的权臣 , 也是孔子与弟子们在卫国时最常接触的大官 , 后来子路还当了他的家臣 。 但是根据《左传》记载 , 他的品德相当有问题 , 子贡认为此人并不足道 , 所以对于他得到谥号“文”颇感不解 , 才会这样问孔子 。
在《左传》中记载 , 孔文子逼迫太叔疾娶了自己的女儿 , 然而太叔疾喜欢的却是前妻的妹妹 , 并把她也娶了过来 。 孔文子相当生气 , 打算派兵攻打太叔疾 。 为求得胜 , 孔文子特地请孔子指点军事部署 , 而孔子不肯出谋划策 , 甚至想离开卫国 。 孔文子得到消息后 , 连忙赶来赔礼道歉、苦苦挽留 , 孔子才没有立刻出走 。
朱熹解释 , 凡人只要是天性敏锐或是位高权重多半不好学 , 并以求教他人为耻 。 依据谥法 , 便将“勤学好问”称为“文” , 其实要做到这点也不简单 , 孔圉得到“文”的谥号 , 也就是基于这个原因 。 此外《述而·二十四》提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 ”“文”居于四教首位 , 但这并不代表“文”的重要性高于“行、忠、信” 。 从孔文子身上可以看到 , 有“文”者未必皆具备“行、忠、信” 。
历久弥新说名句
许多人可以轻松做到“敏而好学” , 但要能“不耻下问”往往需要较高的EQ 。 在现代 , 孔子这段话可引申为 , 不管什么行业、学历高低、经历多寡 , 其他人一定有自己不懂、不知道的技能 , 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言:“闻道有先后 , 术业有专攻 。 ”要抛开身份地位的束缚 , 不以向他人讨教为耻 , 才能有所长进 。
撰写《本草纲目》明朝的医学家李时珍 , 便可称得上因“不耻下问”成就了非凡事业的典范 。 李时珍长期行医 , 发现过去的医书谬误颇多 , 因此发愿进行重新整理与补充 , 为此他“渔猎群书 , 搜罗百氏” , 把找得到的医书都拿来研读 , 并考辨异同 , 甚至“读书十年 , 不出户庭” , 用功到了十年都没有离开家的地步 。
【不耻下问的完整版本 不耻下问的上一句】读完所有医书后 , 李时珍决定亲自查访各种民间药材 , 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 他虚心拜农民、渔夫、樵夫、捕蛇者为师 , 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仿效“神农尝百草” , 并实地了解各种药草生长与分布的情况 , 经过30年写下了数百万字的笔记 , 终于整理出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