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赚不回快乐感

关于钱多或钱少的事总是热点话题,人们常说:“有钱能使鬼推磨” 。实际上金钱不是万能的,比如买不到快乐 。
金钱赚不回来的快乐感
关于钱多钱少的事总是热点话题 , 比如引起网络热议的“北京月收入7500元没有安全感”、“收入过万不够花” 。这些不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生存现状的担忧,最终导致生活满意度低下和主观幸福感的缺失 。实际上,我们对金钱的看法比金钱本身更影响自己的幸福,而我们主观的幸福感是有办法可以“赚”回来的 。
人们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人们又说,金钱不是万能的,比如它买不到快乐 。事实上 , 大部分人只要一想到钱,就一点都不快乐了 。
没钱的人总是幻想着有了钱的生活——可以买很多想要的东西,还可以去很多想去的地方,也可以……到那个时候,自己一定是很快乐的 。可实际上,富人们的幸福感指数比你想象的要低得多,当你生活在最奢侈的环境中,享受着最高档的餐馆 , 收到最慷慨的礼物,就很难体会到生活中最简单的快乐——患难之际即使是一碗白粥也能让你朝思暮想 , 可功成名就之后享受诸多美味你也会觉得茶饭不香 。
德国的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所有参与者都填写了情绪感受能力、幸福感、金钱欲望和现有经济状况的测量问卷 。这些参与者所不知道的是,除了他们意识到的问卷,其实问卷间隙夹杂的图片也是测试的一部分 。他们采用了心理学上一种通用的方法 , 通过阈下刺激来启动参与者的某些意识 。一组问卷中夹有欧元的图片,这就好像按了一下参与者大脑中负责金钱的开关,促使他们联想到更多的金钱;而另一组问卷中的图片难以辨认 , 他们的“金钱开关”就没有打开 。结果显示,看过金钱图片的人体会积极情绪的能力更糟糕 。
为什么一想到钱人就不快乐?这是因为人类有一种思维习惯——将各种事物作比较,从复杂的概念(比如金钱)到最基本的认知层面 。一旦我们在某一方面的比较心理被激发 , 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因为“没有最富有,只有更富有” , 陷入了比较的我们甚至再也感受不到生活中还有什么其他乐趣 。
幸福也有拐点,收入和主观幸福感并不总是成正比的,当收入到达一定水平 , 财富的增加就再也不能提高幸福感了 。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咳衤耐哦幼龉桓龊峥?0个国家的主观幸福感调查,并且考察了国民购买能力和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总体来说,国民购买力强的国家,人们的生活满意度也高 。然而收入和主观幸福感并不总是成正比的,调查研究也表明,当收入到达一定水平,财富的增加就再也不能提高幸福感了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健康与幸福中心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从2008年和2009年民调机构盖洛普所进行的幸福指数调查数据中得出,美国人的“幸福拐点”大概是年收入7.5万美元 , 这大概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平 。也就是说,跻身《福布斯》富豪榜的前100位的富人,也不会比普通美国人幸福多少 。
有人根据美国专家的方法推算,中国人的“幸福拐点”应该在大概1.9万人民币 。但是在北京 , 月收入7500元也很难满足生活需要,还能谈得上什么幸福感?对此,塞利格曼在调查中发现的一些“小样本”给出了答案——有些贫穷的人也会拥有与他们收入水平不相匹配的高幸福感 。同时,他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也说道:“主观幸福感并不是完全取决于收入多寡,你对金钱的看法实际上比金钱本身更影响你的幸福……在所有阶层中,越看重钱的人对他们的收入越不满意,也对他的生活越不满意 。”
主观幸福感可以赚回来
用金钱提高幸福感有两个思路 。一个是会赚钱,达到临界水平;另一个是会花钱,把钱花在让我们更幸福的事情上 。
钱赚多少不一定是能由我们自己控制的,但是,主观幸福感是有办法可以“赚”回来的 。
一方面,花钱在别人身上能够提高幸福感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伊莉莎白?邓等人的研究发现:更愿意花钱在别人身上(如买礼物给别人或捐赠行为)的人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更多地把年终奖金花在别人身上的人,快乐指数也比发年终奖金前提升得更多 。心理学将花钱在别人身上的行为称为“亲社会花费”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类似馈赠的助人行为能够使我们感到快乐,而且“亲社会花费”能够巩固我们的社会关系 , 某种程度上能加强我们的社会安全感 。
另一方面 , 花钱买体验更胜于花钱买物质 。也许你会以为物质主义的人最容易满足,可事实上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是最低的 , 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对物质金钱的看重,更是因为他们的消费模式无法给他们带来快乐 。旧金山州立大学的瑞恩?豪威尔等人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非物质主义的人更倾向于花钱在体验性事物上 , 例如享受美食、听音乐会、旅游等,这种消费倾向能够增加他们心理需要的满足感,最终得到主观幸福感的增强 。
快乐其实也可以很廉价,只需要花费少量的金钱,甚至一分钱都不花,也能带来满满的幸福体验 , 不信?那就来看看下面两招吧 。
● 一块蛋糕两次吃:源源不断的小幸福打败一次奢侈体验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管理学助理教授尼尔森和纽约大学管理学副教授梅维斯在2008年做了一项研究,让两组志愿者分别参与为时3分钟的按摩体验 。第一组在按摩中会有一次20秒的短暂休息,而另一组则会不间断地持续享受完整个按摩过程 。问题是,哪一组会因为这次按摩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呢?
人们本来料想,第二组不间断享受的人 , 一定能获得更多幸福感,他们却错了 。事实上,中途经过短暂休息的第一组志愿者,体会到了更多的幸福感 。原来,幸福感最大的敌人是“习惯”,当我们开始“习惯于”一项能够带来快乐的事情,它们的妙处反而会慢慢减少 。所以,想要获得更多快乐 , 不如常常做一些花钱少、但是不一样的新鲜事儿,这样反而会比一次享受一个盛宴来的开心 。
另一项关于“吃蛋糕”的研究表示,即便你吃掉了双份的蛋糕 , 也并不能因此获得加倍的幸福感 。这理论可以应用在去看球赛、音乐会的时候:买张前排奢侈的VIp票当然好 。但是,两倍价钱的VIp票,真的能带给我们两倍于普通观众位的观看享受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并不会因此获得双倍的快乐 。所以,退了VIp票吧,买张普通票,然后用剩下的钱再来场小旅行,这样反而会更开心 。
● 越“拖延” , 越开心:免费获取幸福感的好途径
现代市场将一种“当场取货、以后买单”的预支性消费体验强加给我们,可我们却偏偏更喜欢那种从“等待物品来临”的过程中衍生出的喜悦感 。一件“尚未被完成”的事,会一直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直到它被我们认为“已经处理掉” 。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或者期望一旦达成,大脑就会迅速忘掉它们,而更重视那些还躺在未来的期待中的新鲜事物 。那些“不确定感”,除了会有带来轻度焦虑的负面影响之外 , 其实更能带给我们数不清的幸福感 。
【金钱赚不回快乐感】总结:钱不是万能的,买不来快乐 。很多人其实一想到钱,就会不开心 。快乐是从生活中发现乐趣 。文章原载于《养生杂志》,刊期:2012.08 , 作者:木子果 , 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360常识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尽快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