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心大意”非小事 是心理疾病

粗心大意是许多年轻人共有的毛病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 , 粗心是指自己理解和会做的事情,由于不仔细而造成的差错 , 作为一种心理性格缺陷 , 它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 。加强对工作和学习重要性的认识 。工作和学习中经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问题很容易,按理是绝对不应该出差错的 , 粗心的人还是出差错了;反之,有些事情比较难 , 按理说出差错的可能性较大,但粗心的人这时反倒不出差错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呢­
这是因为人们对较难的问题在心理上比较重视,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的兴奋灶比较强烈 , 不易受其他兴奋灶的干扰,因而不易出现差错;反之,对较容易的问题心理上不太重视 , 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的兴奋灶比较微弱,易受其他兴奋灶的干扰,因而较易出现差错 。
正因为这样,加强对工作和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高责任心 , 就不会马虎随便,掉以轻心 , 而且也能自觉地克服分心现象,从而有助于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
保持适度紧张情绪 。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每当进入考场时常暗示自己细心点,可是由于心情紧张,一些事后看来十分明显的错误、疏漏就像隐身人一样接踵而至,甚至看错了题目要求,忘做了某些题目 。事后懊悔不迭 , 只怨当时粗心 。
其实,这种粗心纯粹是由情绪紧张所造成的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智力操作效率与情绪紧张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倒“型曲线关系 。当情绪过分紧张,或毫不紧张时 , 智力操作效率都是最差的;当情绪在中等强度的紧张状态下,智力操作效率往往是最好的 。因此 , 保持适度的紧张情绪 , 也是防止粗心的有效方法 。
【粗心大意”非小事 是心理疾病】集中注意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心是可以“二用”的,这叫做注意力的分配,例如 , 教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听讲的情况;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等,都是“一心二用”的例证 。但是,注意力的分配是有条件的 , 即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其中必须有一种是十分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如果它们之间毫无关系,进行这些活动是有困难的 。因此,为了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 就要学会把自己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所要完成的工作上 。
去除不良习惯 。有些人由于经常粗心大意,久而久之 , 行为方式形成了稳固的动力定势,亦即形成了粗心的习惯 。在这种情况下,改正不良习惯乃是克服粗心毛病的治本之策 。
首先是要培养细心的好习惯 。因为单纯克服坏习惯 , 仅仅需靠意志来抑制;而同时培养好习惯,才可以在大脑皮层通过负诱导的机制对原来的坏习惯形成的条件反射产生破坏作用,这样不仅效果大,而且消耗的心理能量亦少 。因此 , 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讲究条理,事情做完之后要认真核对、检查 。如果长此以往 , 就会“习惯成自然” 。
其次,在具体的方法上,也应有所研究 。以粗心写错别字的习惯为例,产生错别字的原因主要在于条件反射的泛化,要消灭错别字,就要对容易混淆的词做多次强化,即从音、形、义的结合上,多次复习,并注意用多种形式复习 , 使一个字的音、形、义三者在大脑皮层上形成稳固的联系 。这样 , 书写时就会得心应手,而不会粗枝大叶、张冠李戴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