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喂奶很累怎么办

一个健康可爱的小宝宝的到来,相信每一位妈妈都会感到幸福 。
但许多妈妈因为身体原因导致无法纯母乳喂养,结果却被不由分说地打上「不爱小孩」、「偷懒」的标签 。
除了生活压力,工作压力 , 许多新手妈妈,还承受了她们本不该有的喂养压力 。
毫无疑问,母乳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越来越多的妈妈知道母乳喂养对宝宝的优势,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
但也不可否认,很多妈妈因为个体差异、生活环境、宝宝特殊情况等原因都有可能导致无法纯母乳喂养 。
每一位排除困难,努力实现母乳喂养的妈妈都是伟大和值得尊敬的 。
但没有坚持纯母乳喂养的妈妈 , 并不意味着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没有付出,其中也必定有着她们的苦衷 。
每个妈妈都是爱孩子的,母爱不应以喂养方式作为评价标准 。

产后喂奶很累怎么办

文章插图
适合自己和宝宝的喂养方式
才是最好的
在母乳充足的前提下 ,WHO 建议给 6 个月内的婴儿进行纯母乳喂养 。
在宝宝 6 个月后,可以添加辅食,但还是要以奶为主 。
有些妈妈可能要重回职?。?这个时候就要断母乳吗?
当然不是,还是要尽量母乳喂养,不够时也可以采用混合喂养的方式 。
在条件特殊的情况下,混合喂养也是可以尝试的选择 。
当然,大家眼里也不能只有宝宝 , 要知道,妈妈的身体状况也是要考虑的 。
不论哪种喂养方式,前提都是为了让宝宝健康成长 , 也让妈妈保持良好的体力和愉悦的心情 。
适合自己和宝宝的喂养方式,才是最好的 。
混合喂养也可以尝试
但要注意这三点
1. 混合喂养的优劣势
对于职场妈妈而言,如果在纯母乳喂养和工作压力、身体条件之间无法兼顾 , 那么选择用配方奶替代一次或者两次母乳喂养,也是可以接受的 。
比如将白天上班时的一顿奶以配方奶来替代 , 或者夜间用一顿配方奶代替母乳 。
既让大家体会到夜奶妈妈的不易,也能让妈妈休息得更好,有利于奶量的增长 。
这样既解放妈妈,同时也能保证宝宝的营养 。
这是一种科学、合理又充满爱的方式 。
但是混合喂养,也存在一些缺点 。
例如,配方奶中酪蛋白含量比母乳中要高得多,更容易引起宝宝不耐受或者牛奶蛋白过敏 。
因此添加配方奶时要从少量开始尝试 。
如果宝宝出现有牛奶过敏的症状,则不宜添加配方奶 , 建议纯母乳喂养,或者采用特殊配方奶粉喂养 。
2. 混合喂养的方法
下面这两种混合喂养方式 , 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 补授法

每次喂奶时让宝宝吮吸乳头,喂完母乳再用配方奶补足不够的量 。
每天保证宝宝吮吸乳头的频率 , 有利于妈妈分泌乳汁 。
  • 代授法

每次只喂一种,单独作为一顿 。比如这顿只喝母乳,下一顿只喝配方奶 。
无论选择哪一种方式 , 都不建议将母乳和配方奶液混合后再喂给宝宝,这样容易引起母乳污染,或者由于冲泡不当破坏母乳营养 。
如果之后还想纯母乳喂养 , 孩子在口味上可能会不习惯 。
3. 混合喂养时的营养补充
由于母乳中维生素 D 的含量比较少 , 所以宝宝在母乳喂养时需要每天额外补充维生素 D 。
1 岁以下宝宝每天补充 400IU , 1 岁以上宝宝每天补充 600IU 。
如果是混合喂养 , 也应补充差不多剂量的维生素 D 。
一般 1000mL 配方奶含有 400IU 维生素 D 。如果宝宝配方奶的量不是很大,不需要额外减掉食物中的维 D 剂量 。
宝宝 6 个月以后 , 单纯乳类喂养已经不能满足营养需要了,而且宝宝也要为以后逐步过渡到像大人那样吃东西而做准备,这时需要逐步引入辅食 。
辅食添加有几个原则:从少到多,从一种到多种,从细到粗,从软到硬 。
建议首先从富含铁的米粉开始添加 , 顺应宝宝的成长规律,让宝宝慢慢开始习惯 。
喂养方式不同
爱是一样的
也许有的妈妈会觉得遗憾,母乳喂养除了可以提供最好的营养给宝宝外,也是增进母子感情的方式 。
的确如此,但我也相信妈妈和宝宝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不只有吮吸乳头这一种方式 , 每次夜起喂奶、换尿布、拥抱、亲吻、微笑......这些都是增进感情的方式 。
不管多辛苦,总想给孩子最好的,不管多困难,总想给宝宝最强大的保护 。这份爱,天底下的所有妈妈们都是一样的 。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喜宝也一直希望成为父母们最持久的支持者,为孩子们提供更自然营养的食物,给后代更美好的环境 。
因此,喜宝持守百年,倾尽心力,每一代都用心经营,不计成本 。自然与科技携手,成为让人信赖的婴幼儿食品专家 。
面对喂养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妈妈们不需要过度焦虑 。与其不顾现实状况,盲目跟风 , 不如顺其自然,用心与宝宝一起成长 。
顺应宝宝成长的自然规律,选择更科学、合理的方式 , 让宝宝能更健康、自在地成长,这也是喜宝一直倡导的品牌理念 。
毕竟不论选择何种喂养方式,妈妈的爱都不会改变 。
【产后喂奶很累怎么办】 百年来,喜宝也一直用安心的产品支持这份伟大而又纯粹的爱,和妈妈们共同呵护宝宝的健康成长,这份坚持也永远不会改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