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

现在由于一些人在生活中不注意饮食的合理安排 , 所以患上溃疡性结肠炎这种疾病的人也是越来越多了,结肠炎疾病本身就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困扰 , 如果这个时候再患上溃疡性的结肠炎疾病的话,那么后果就大了,但是面对这个溃疡性结肠炎的时候就要及时做治疗 , 治疗的时候可以选择用到灌肠方法来治疗,那么这个治疗法到底是怎样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
溃疡性结肠炎亦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主要局限在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的改变 , 环境的变化,以及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目前,中医药以其独特的治疗手段正在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治疗方法上采取综合治疗,特别是中医药保留灌肠治疗本病已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现报告如下 。
【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1 中药保留灌肠的临床基础
1.1 局部治疗作用 结直肠给药可使药液与肠黏膜病灶直接接触,避免药物代谢的首关消除效应,病灶部分药物浓度较高,促进其修复,取效快捷、确切 。药理研究证实 , 活血化淤药不仅直接改善微循环,促进炎症的吸收和组织的修复,还能通过影响免疫系统等方面达到增强抗炎和调节免疫功能作用[1] 。
1.2 全身治疗作用 中药保留灌肠通过药物渗透,吸收能达到甚至超过口服药的效果 , 并减少口服药的副反应,常常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 。
1.3 肠道透析治疗作用肠腔内有较高的药物浓度起到一定的结肠透析作用 , 通过肠道清除血液中的毒素,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
2 中药保留灌肠的治疗方法
临床证实,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有效方法[2] 。
2.1 药液保留时间 灌肠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治疗效果[3] 。研究表明灌肠液在肠道内存留2h才能达到治疗效果,6h以上效果最好[4] 。因此,郭红先[5]在灌肠液中加入2%普鲁卡因以尽可能地延长药液在结肠内的保留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据观察,中药灌肠液内加入不同西药进行直肠高位滴入保留灌肠法后 , 药物在结肠内保留时间有差异 。结果发现纯中药灌肠液易刺激肠道、增加肠蠕动 , 保留时间短;加入奴夫卡因或丁卡因后使肠蠕动减慢,延长了药物保留时间[6] 。
2.2 导管插入深度 中药深部给药法实际是一种全结肠保留灌肠 。此种给药途径以维持肠腔药物浓度及肠系膜血药浓度为目的,讲究药物弥散面积与扩散系数,保留时间越长疗效越好 。然而传统保留灌肠仅作用于直肠药物 , 很难达到乙状结肠以上部位 。为此张景岚[7]将肛管插入深度由原来15~20cm改为30cm,结果无论是保留时间还是治疗效果都明显优于对照组 。将肛管插入深度增至30cm,肛管位置达乙状结肠中段,避免刺激直肠引起排便反射,使药液在肠内保留时间显著延长 。随着先进仪器的应用,我院对乙状结肠以上部位的溃疡性结肠炎常采用结肠透析器行高位保留灌肠 , 使药液直达病灶,增加药物接触面积,从而提高疗效 。
2.3 药量 灌肠液的多少要因人而异,如病变部位距肛门较近,范围较小 , 则灌肠液宜少,相反如病变范围较广泛,则灌肠液宜多些,但也不能灌的大多,否则反不易取得应有效果 。一般以每次100~150mL为宜 。对高位病灶患者,药量可酌情加至200mL左右;注意药量应由少渐多,根据患者的适应能力,逐渐加量 。
2.4 药液温度 比较接近肠腔温度的灌肠液,可减少药物对肠道的冷刺激 ,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容易使灌肠液被肠道黏膜吸收,高于直肠局部温度3℃~4℃的灌肠液可刺激直肠黏膜,灌肠后引起立即排便,不利于药物保留 。而低于34℃时可使肠蠕动减弱,张力降低,不利于药物吸收 。保持灌肠液的恒温 , 可减少药液对肠道黏膜的冷刺激,灌肠后以患者感觉下腹部温暖、舒适、无便意为宜 。因此,适宜的灌肠液温度是延长灌肠液在肠腔中长时间停留的首要条件[5] 。一般而言,药温应保持在37~39℃,但应因人、因时做适应性变化 。如冬季、虚寒性患者温度应偏高,可在40℃左右;夏季、湿热阻滞型患者温度应偏低 , 可在36℃左右 。
如果在生活中自己也不小心患上了这个溃疡性的结肠炎疾?。?那么就可以选择这个灌肠的方法来治疗,这样灌肠方法对于长期来说伤害不大,自己可以放心的选择,但是如果疾病比较严重的话,在选择治疗的时候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治疗这个溃疡性结肠炎的时候也要记得给自己改善饮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