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基因检测是怎么回事

最近不少电视、报刊等媒体有关肝病广告中,频繁出现“乙肝病毒基因检测”一说 , 广大观众心存疑惑,这个基因检测到底是咋回事?
所谓的乙肝病毒基因检测指的是通过一种较为先进的检测技术——聚合酶链反应(即PCR检测方法) , 检测出存在于体内极其微量的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基因的新的检验方法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是乙肝病毒的核心成分,是病毒复制的发动机,通常乙肝病毒基因组只有3.000左右核苷酸(nt)、32拷贝大小 , 分子量为(16~20)×106 。使用一般的生化和免疫技术,根本无法检测到这样微量的物质,只有通过体外基因扩增技术对核酸分子进行扩增 , 扩增倍数可以达到109,从而检测出极微量的病毒 。这种检测方法如果使用得当、技术过关,具有灵敏度高、准确性强的特点 。如果患者抽血化验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为阳性 , 这是乙肝病毒感染并复制的直接证据,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不仅能够定性 , 也可以通过核酸分子杂交技术到定量PCR技术,检测出外周血中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具体数量,分析患者血中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数量的多少 , 可以判断乙肝病毒复制程度及传染性强弱,同时也能评价和监测抗病毒药物的疗效 。有研究表明乙肝病毒携带者传染性大小与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滴度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滴度越高,传染性越强 。不少乙肝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 , 是否有效 , 往往首先通过检测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的滴度反映出来,如果治疗前滴度较高,治疗后,滴度逐渐下降,甚至转阴,说明治疗有效 。
另外检测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还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乙肝阳性患者的漏诊,已往献血或体检筛选乙肝患者 , 通常只检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或乙肝病毒五项指标(俗称“两对半”),如果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为阴性,一般就可以排外乙肝诊断 , 现在研究发现 , 许多表面抗原阴性的异型乙肝并不少见,不少乙肝患者虽然只表现为乙肝抗体(如核心抗体、e抗体等)为阳性,但是肝功能反复异常,这些人进一步检查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往往为阳性,这些人也是乙肝现症感染者 。
过去习惯认为,乙肝“小三阳”预示着病毒复制减轻 , 传染性较小,是一种好现象,现在发现 , 一部分“小三阳”患者 , 病情反而越重,这些病例往往出现在肝硬化、慢性活动性肝炎、甚至于肝癌患者身上,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乙肝病毒的变异,乙肝病毒变异造成的反常,使得乙肝病毒指标出现许多不规律改变,如表面抗原阴性和e抗原阴性的乙肝不断出现 , 现在随着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的开展 , 这些异型乙肝诊断变得较为容易,各种变化的乙肝病例,其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测基本都是阳性 。
 
自PCR检测应用于检测乙肝病毒感染后,发现仅靠两对半诊断乙肝存在许多不足 。例如有些病人的血内未检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 但实际病人的体内仍携带有乙肝病毒,相当数量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阴性的慢性肝炎病人仍是乙肝病毒所致;还发现血液检查中出现了表面抗体,PCR检测显示这类人仍有部分携带少量复制状态的乙肝病毒 。单用乙肝病毒e抗原作为乙肝病毒繁殖和传染性指标不可靠,因在乙肝病毒e抗原阴性的慢活肝病人血液中 , 乙肝病毒繁殖仍有可能活跃 , 甚至演变到肝硬化阶段,血中出现e抗体时,乙肝病毒仍在进行繁殖 。因此,PCR技术应用于检测乙肝病人后,已经打破了过去采用“两对半”检验结果作为乙肝病人是否患病或是否具有传染标准的认识 。科学地判断病人的情况应以乙肝病毒“两对半”检查结合PCR结果综合判定,PCR阳性即提示体内有乙肝病毒繁殖,具有传染性,但是与病人接触者是否会被感染发病 , 就要取决于接触者的自身免疫抵抗力和感染毒株的质和量等诸多因素 。
PCR技术固然先进 , 但开展应用仍受实验环境、试剂质量、实验用器材诸多因素限制,如操作中一旦标本被污染就出现复制的不真实性,而发生的假阳性、假阴性、使临床医生困惑,因此操作过程必须非常严格,并设立阳性对照试验 。现在一些地方尚不具备进行PCR检测的试验条件,质量控制标准不稳定,仓促上马,开展检测,结果往往不准,PCR检测方法最好在三级甲等医院进行,以保证其准确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