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于脂肪肝的认识

中医认为肝为五脏之一,居于右胁部,是人体重要而且最大的脏器,与胆相表里 。其功能主疏泄(包括调节情志、促进消化、疏调气血等),主藏血(包括贮藏血液,调节血容量),主藏魂 。在中医学中并无脂肪肝病名 , 但自《内经》起就有对本病的描述,并有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的描述 。根据其临床表现 , 众多学者认为其当归属于中医学的“胁痛”“肥气”“肝着”“痰浊”“积聚”等范畴,与肝郁、痰浊、血瘀有关 。
一般而言,中医认为脂肪肝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 。
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 , 脾的运化生成水谷精微,并布散营养周身 。另外肝主疏泄、肾藏精,其对于水谷精微的正常代谢也起着重要作用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阳不胜其阴,则五脏争气 , 九窍不通”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无不依赖阳气之鼓动 , 若肾气不足,肾阳虚弱,则气化不及,加重痰湿和瘀滞 。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水谷精微的运化输布失常,痰饮、水湿内生,瘀血停留 , 形成脂肪肝 。
饮食不节
临床发现,脂肪肝患者多有饮食不节史,主要是嗜食肥甘厚味和恣饮醇酒,导致脾胃受损,痰湿蕴阻 。或饮食无制,饥饱不调,起居失常,使脾胃受损,运化之职失司,以致湿浊内生,凝结成痰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饮食已很常见,若过食肥甘厚腻之品,则会有“膏粱之疾”“膏粱之变”,脂肪肝首当其冲 。
少劳多逸
脂肪肝患者也可以由于少劳多逸,使气血运行不畅,脾胃功能减弱 , 痰饮、水湿内停而致病 。
基础疾患影响
其他脏腑疾病日久,尤其是糖尿病、冠心病等,易引起体内血脂失于正常运化,积于血中则为痰为瘀,形成高脂血症;痹阻于肝 , 则为脂肪肝 。
同西医一样 , 中医对于脂肪肝的发病原因的认识也是比较全面和深刻的,只是二者从病理的认识是不同的 。西医更强调的是微观诊治,而中医则讲究的是宏观诊治,将脂肪肝的发病原因与身体里其他的器官联系起来,整体看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