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40公斤母乳回川的妈妈很感人,但养娃真的要这样吗?

说到母乳喂养 , 我们都知道喝母乳长大的孩子抵抗力会比吃奶粉长大的孩子要强 。但是当无法对孩子进行母乳喂养时,真的要像这位背40公斤母乳回川的妈妈学习吗?是不是要值得思考呢?
“千里送奶”究竟值得不?
说起这么辛苦的哺乳期 , 就让不少人敬而远之 。但却有妈妈专门从千里之外给宝宝“背奶”回来 。近日,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报道,说一位四川籍的女子(苏晓)为不和娃疏远 , 每月从上海背40公斤母乳回四川 。
从上海到四川,接近2000公里的距离 , 苏女士要每个月两地来回跑,真心折腾!
最初看到这则消息时,心里便产生了几个疑问:每月运40公斤母乳是为了省钱还是表达母爱?这么做真的能维系母子关系?这位妈妈是不是有点过度保护孩子的倾向?
苏女士的原话是“还是喝我的奶长大嘛!”
因为孩子不在身边,肯定会对妈妈感到陌生,这种场景让一个月才能看到孩子一次的苏晓“有些小情绪”,但她表示每当看着孩子喝着母乳时 , 她会得到宽慰 。
那么,这个宽慰是来自于“吃醋”(孩子更亲近外公外婆)后的宽慰呢,还是认为自己弥补了孩子缺失陪伴后的宽慰?小亿没法回答这个问题 。
如果说为了省钱,那倒是可能的,刚好自己母乳丰富,可以省掉孩子在老家喂养时的奶粉钱;同样,接孩子和父母去上海租房带娃的话,这个房租和生活费……对于刚装修完新房子的苏女士一家来说,估计比“千里背奶”压力还大 。
那么,送点母乳真的能维持这份远程的母子情谊?对于孩子母亲来说 , 或许这是兼顾寄托思念和努力工作的唯一动力 。至于才几个月大的孩子嘛,不好说……
是否存在过度保护?
苏女士这样折腾想尽办法“陪”在孩子身边,是不是算对孩子过度保护呢?
从报道内容看,苏女士的孩子已9个月了,过了当下倡导的“给宝宝应纯母乳喂养直到6个月”的大小 。一般来说 , 孩子在这个阶段后迅速成长,而纯母乳所含的营养渐渐满足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
像苏女士这样还坚持着长途又长期的母乳喂养,除了满足心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大概也是有保护欲在里面的 。谁不希望给自己的孩子吃最健康的,用最健康的呢?
我们身边其实有很多过度保护孩子的例子 。她们因缺失孩子哺乳期的陪伴 , 后面孩子大一点时便想补偿 , 甚至演变成对孩子的要求通通妥协、步步退让,最终没能给孩子形成一个健全的性格 。
【背40公斤母乳回川的妈妈很感人,但养娃真的要这样吗?】 关于过度保护,可以给大家举两个明星妈妈做例子——伊能静和马雅舒:
伊能静自己说过在录制某亲子节目时 , 给女儿带了200多公斤的行李 , 其中因为害怕米粒会水土不服,就自己带了三四十公斤的水 。
而马雅舒呢,洁癖又溺爱孩子的她,可以说每天都在崩溃中 。比如为了不让孩子磕着碰着,撤掉客厅中的所有的家具 。怕菜市场的细菌,怕掉地上的食物 , 怕女儿初次上幼儿园啥都不会 , 紧张到爆 。

背40公斤母乳回川的妈妈很感人,但养娃真的要这样吗?

文章插图
再说回到现实,除了苏女士,在她的背奶妈妈群里,有不少人有她这样的经验 。“有人白天上班繁忙,挤出时间泌乳下班背回家;有人把孩子寄放在老家由上一辈照顾,开车、坐大巴、坐高铁或坐飞机去运奶;有人出差频繁 , 背了母乳坐飞机跨市跨?。?甚至跨国 。”
原来,中国有那么多妈妈哺乳期都活得这么累!
不可否认,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不是所有女性都有母乳喂养的客观条件,但她们却乐此不疲的做着远程哺乳 。也许这就是她们选择表达母爱的方式,我们的舆论不该“讨伐”她们,因为家庭、经济等因素,她们身上的担子本来就很重了 。
母乳喂养是必须吗?
对于刚出生的宝宝 , 当然没有比母乳更好的喂养食品 。但在特殊情况下 , 我们不得不给宝宝选择人工喂养 。
配方奶喂养
4个月以内的婴儿可选择含蛋白质较低的婴儿配方奶,6-8个月可选用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配方奶 。并根据宝宝年龄、体重等决定吃多少量和吃的频率 。
混合喂养
母奶不足时,可根据需要加其他代乳食品,如婴幼儿配方奶等 , 使宝宝维持正常生长发育 。
人工喂养时还有一些注意事项,奶粉的浓度不能过浓,也不能过稀;要适量给宝宝补充水;特别注意宝宝用的奶瓶、奶嘴必须每天消毒,简单的办法如清洗后,高温蒸煮10分钟左右 。
最后,想说的是 , 是否母乳喂养,并不是衡量一个妈妈好与坏的标准 。母乳虽好,但母亲能够给孩子更好的还有很多,比如养成一个好的性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