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之后,宝宝更痛还是妈妈更痛?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升级为母亲不容易 。有研究表明分娩之痛位列所有疼痛之首 。对于初生的婴儿呢,有多疼,似乎鲜有人去关注 。对于婴儿而言,出生就意味着人生的一次重大创伤 。
【生产之后,宝宝更痛还是妈妈更痛?】

生产之后,宝宝更痛还是妈妈更痛?

文章插图
1、做“24小时母亲”
剪断脐带是身体上的创伤,这是看得见的伤,一周左右即可痊愈 。对于婴儿和母亲分离带来的心理层面上的、看不见的创伤,如果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婴儿的人格发育 。
人的一生中 , 最安全的时光便是子宫岁月:浸泡在羊水里,母亲通过脐带源源不断地送来养分 。但从出生那一刻 , 婴儿的生存环境发生重大变化:
由通过脐带供氧变成靠肺呼吸;
从水生变成陆生;
从没有时间概念到区分白天黑夜 。
这对初生的婴儿来说就是一场重大的灾难 。因此,对于初生婴儿的照顾非常重要 。
心理学家比昂提出模拟子宫的概念,即婴儿出生到两周(一般一个月以内),母亲要做“24小时母亲”,给婴儿创造出模拟子宫的环境 。因为初生的婴儿并不知道自己已经出生了,也没有时间概念,仍然按照在子宫里的习惯生活,想吃就吃,想睡就睡 。这时候,要求母亲忽略自我的感受,24小时不分昼夜地、像子宫一样满足婴儿的需求 。
2、断崖式的过渡伤害婴儿
子宫环境是母子一体的环境 。从一体到分离的过程需要渐进式的过渡 。断崖式的过渡对婴儿来说就是创伤 。
什么是断崖式的过渡?比如定时定点喂奶 , 而不是婴儿想吃的时候就喂;按照白天吃饭、晚上睡觉的作息时间来喂养婴儿 。这些成人标准化的生活方式对婴儿来说就是巨大的创伤 。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母亲会疑虑,刚开始不给婴儿规范好作息时间,如果白天和黑夜颠倒就辛苦了 。其实,不必过多担心,这只是暂时性帮助婴儿过渡 。母亲就这样24小时没日没夜地照顾婴儿,给婴儿一个逐渐适应陆地生活的时间 。
2周以后 , 母亲可以逐渐多一点时间休息 。同时,慢慢白天多喂点 , 晚上让婴儿多睡点,逐渐让婴儿从母子一体的子宫环境,过渡到母亲是母亲、婴儿是婴儿的分离环境 。
3、给新生儿安全感 避免“强迫性重复”
顺利完成母子分离的婴儿 , 对生存环境有足够的安全感,长大后社会适应性也更强 。断崖式的分离,婴儿会产生应激反应 , 高焦虑导致神经系统分泌大量应激激素 。
举例说明,婴儿在饿的时候没有及时喂养就哭,哭了还是没有人来喂,婴儿感到环境不安全,就会越哭越厉害,应激水平就越来越高,这就形成了特定类型的激素分泌水平 。将来长大后,遇到类似的情景(可能是一件小事)也会闹得很厉害,因为只有闹才能重温早年形成的特定的高应激激素水平,这在心理学上叫强迫性重复 。所以,初生婴儿的养育环境一定要友好,让婴儿的激素分泌尽量投到安全的地方 。
最后,还需要强调一点,如果母亲有精力,尽量亲自照顾婴儿,交由老人或保姆照顾是模拟不出婴儿熟悉的母亲的呼吸、气息、味道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