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是不是科学家呢

科学家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这两大类 。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达到了一定的造诣,获得了有关部门和行业内的认可,均可以称之为科学家 。按照这样的说法,无论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还是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都应当属于科学家的分类 。博士严格讲来是分为两类的,正在读的还没有获得博士学位的学生,只能称为博士研究生;已经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博士 。学位中最高的一级 。博士是一种学位 。博士只是向科学家靠近了一步,成不成了科学家,还得看在今后的工作中是否有建树,获得有关部门的认证 。
博士是学士学位的称号,代表受教育的等级水平科学家是所从事行业的代称,是一个比较宽泛的称呼,与警察、工人等称呼相似,但涉及范围较广一些 。
科学家真的需要博士学位吗?


博士是不是科学家呢

文章插图
谢寅龙(左)、李少川(中)、李俊桦(右)都是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年轻科研人员 。张胜波摄在这里,华工本科生先后三次登上国际权威杂志封面;今年3月,两名华工本科生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故事 。在创造一系列惊艳之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引起全球科学界的反思 。
《自然》杂志的编辑慕名来到这所“基因测序工厂”,看到在此忙碌的年轻人后颇为惊讶,“科学家真的需要博士学位吗?”
科学家可以速成吗?
一名普通本科生,在加入华大一年后,便在国际顶尖的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了论文 。
谢寅龙,华南理工大学软件学院大四本科生,华工-华大创新班第一届学员 。
从2009年3月开始,华工先后派出两批共三十多名学生来到华大基因研究院,展开了一次以“学术无起点”为理念的教育模式创新探索 。
一年后,奇迹出现了 。谢寅龙的名字出现在国际顶尖的科学杂志《自然》上,他参与的“人体肠道菌群元基因组参考基因集的构建工作”被选为最新一期杂志的封面故事 。
不久前,《自然》杂志的编辑慕名到访,在见到稚气未脱的年轻学子后颇为惊讶,“科学家真的需要博士学位吗?”此行之后,《自然》杂志发表社论称,中国一个基因研究机构的年轻科学家们正在颠覆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年纪轻轻,他们就已经参与到重要的科技创新中来 。“这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吗?”
然而,《自然》社论也意味深长地使用了Studentworker(科研学生工)这个字眼来称呼这些在“基因测序工厂”里忙碌的少年,并提出三个问题:学生知识面是否足够宽广?他们是否懂得数据完整、保守个人机密等道德规则?科技日新月异时代,他们能否不断传承发展?
用“肌肉”做科研
当华大的领导与日韩同行站在一起的时候,发现对方根本不是对手,“他们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自命为科学家;而华大都是二三十岁的一帮人,不用说谁强谁弱了”
杨国华认为,在传统教育体制中,学生学了太多跟基因组学不相关的东西,不但起不到好作用,反而形成了约束 。例如,新学科的数据量非常巨大,都是百万亿次、千万亿次甚至万万亿次 。高校学生学习了书本知识之后,就对天量数据产生了难易之分 。
面对科学难题,本科生眼里没有成见,没有难易,杨国华评价说,华大的本科生表现出了比研究生、博士生更强的战斗力,“谢寅龙他们玩的就是大数据” 。
在与员工的谈话中,华大基因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新一代的领军人物王俊更直白,他提出“wearemuscles,wehavenobrain(我们有的是肌肉,我们没有大脑)” 。
杨国华面带微笑地向《南方日报》采访人员描述说,当华大的领导与日韩同行站在一起的时候,发现对方根本不是对手,“他们都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自命为科学家;而华大都是二三十岁的一帮人,不用说谁强谁弱了!”
不设门槛,没有“上手”
创新班的学生对新模式普遍认同,认为效果好于大学课堂教育 。
“科研学生工”的评价,学生大多不以为意 。有机会参与重磅科研项目,年轻的学生们始终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谢寅龙所参与的MetaHIT(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就是与欧盟十三个有关机构合作的“大手笔”,类似的项目一年有600多个 。
在这里,“上手”这个概念根本不存在 。一到华大,谢寅龙就被分派到一个小组参加基因测序分析工作,除了“老手”介绍一下常用知识外,谢寅龙遇到不懂的问题就求助于网络和书籍,Wiki是他最常访问的网站之一 。还不懂,谢寅龙可以向整个小组求助;再不懂,小组之间也可以组织讨论;仍然不懂,他就可以向研究院的院士和专家求助 。除了日常学习,谢寅龙还去听讲座或参加学术交流 。“一年下来有一百多场,这是华工远远不能比的”,高密度讲座和交流给了他巨大的帮助 。
实际上,华大基因研究院还提供与基因测序相关的一系列课程,包括行政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办公、接待、写作、开会)、采购课程(教会学生如何全球化地采购国外仪器、谈判)以及财务课程等 。
与仪器更新速度赛跑
华大用二代测序仪器打造形成了世界上最大通量的测序能力,并期待在第三代基因测序工具诞生前,完成对包含各种代表性物种的“生命之树”的测序工作,完成圈地 。
华大基因研究院正在高速成长,2007年实际收入6000万元,2008年翻一番达1.2亿元,2009年预计收入2亿元,实际收入3.2亿元 。
与此同时,基因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也展现出诱人的前景 。基因测序成本正在快速下降,应用的前景似乎触手可及 。
但抓住机遇的同时,华大也正面临严峻的挑战:第三代基因测序工具可能在三年后诞生,而华大已投资5.6亿元人民币购买128台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二代测序仪器,以形成世界上最大通量的测序能力,期待在两年内成功圈地,完成对包含各种代表性物种的“生命之树”的测序工作 。
华大在与时间赛跑 。如果不能迅速强壮“肌肉”,显然无法适应高速成长的重荷 。
“工厂”在扩张
在远离深圳市区的盐田北山工业区,华大基因研究院的牌子并不显眼,路人也知之甚少 。
但这座十一层普通楼房里正在成长为世界瞩目的“基因测序工厂(thesequencefactory)” 。
【博士是不是科学家呢】如今,附近一幢关了门的制衣厂也正在被改造成办公楼 。两个月来,五百多名新员工加入,这让原来大楼的电梯和饭堂变得拥挤不堪 。
这里,有一种在中国很另类的“模式”:免费食堂、四人间公寓,还有各种讲座,俨然是公司和学校的结合体 。
但学生和工作人员却快意享受着这里的“魔力” 。好比谢寅龙,一年中,他经常连轴转,除了吃饭、睡觉,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电脑前面 。
其实解答是解答三个问题,一、科学;二、家;三、科学家 。
科学的定义: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 。也有人把它理解成人类智慧的最高成果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是成体系,不是片段,不是某个知识点,是通过人类积累起来的智慧 。

家:学术方面自成一体的流派 。儒家、道家等 。词语解释为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 。
科学家是科学与家的结合词,按照百科的解释,科学家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这两大类 。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达到了一定的造诣,获得了有关部门和行业内的认可,均可以称之为科学家 。
如果单纯从科学的角度看,人类智慧的最高成果才被称为科学,那许多博士就达不到这个高度,这只有极少数人能达到,而达到这个高度的,有些人还没有博士学位,因此,以此为准,许多博士类似于常说的混了个文凭,不能称之为科学家 。
单从家的角度,绝大多数博士都可以称为科学家,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都可以称为科学家,前提当然是“专门从事”,有些博士从自然科学领域跳到证券,做起来股评,不能认为就不是从事科学研究,股市本身就有科学 。
因此,习惯上把博士与科学家划了等号,原因也就是博士在他所读的领域已属凤毛麟角,且国人喜欢把稍许有点学问的都封为“家”,表示尊敬 。
其实,严格的讲,不是所有的博士都可以称为科学家,主要看他从事的工作是否与科研相关,有没有被多数人认可的科研成果 。相关有成果就是,不相关或没成果就不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