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

为讨论形成南极臭氧洞的原因,各国科学家通过气球、飞机、火箭、卫星及地面站等多种现代化观测方法获取了大量资料,并用计算机进行了分析和模拟研究 。曾有两届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的工作与研究臭氧洞形成的原因有关 。
如今,有关南极臭氧洞形成的科学机理已经基本厘清 。陆龙骅说,形成臭氧洞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大气中存在有人类活动排放的氟里昂和溴化烃等消耗臭氧层的物质;春季南极平流层极地涡旋中较长时间的低温 。
为制造冰箱和空调等,人类发明和使用了氟里昂和溴化烃等含氯和溴的化合物 。这类污染物质的化学性质十分稳定,泄漏排放到大气中滞留的时间很长,在大气垂直环流作用下会从对流层到达平流层,在强烈的紫外辐射作用下发生分解变得不稳定,释放出氯原子 。氯原子与平流层的甲烷或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盐酸和硝酸氯 。
通常情况下,这些物质被称为平流层的“氯储存库”,氯原子在平流层不具备催化循环反应的功能,因此,全球平流层并没有发生大面积的臭氧损耗现象,但在南极冬春季极低平流层环境下发生了意外 。
南极大陆冬季极夜环境异常寒冷,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的阈值时导致了极地平流层云(PSCs)的出现 。在PSCs表面发生了非均相化学反应,氯气不断累积,当春季阳光出现时,氯气光解成游离态的氯原子,参与了损耗臭氧的
催化循环反应 。在数月的催化反应时间里,1个氯原子可“吃掉”10万个臭氧分子 。
为什么平流层的臭氧损耗在南极表现得更为强烈,这得从南极有独特“个性”的大气环流说起 。
受南半球的地理特征和大气驱动力影响,南极上空的大气运动以绕极环流为主 。冬季极夜期间,南极上空的绕极环流更加强盛,风速最大区在南极大陆边缘,可持续几个月 。南极上空这一绕极环流被称为“极地涡旋”,其高度范围从距地面数公里直到50公里以上 。因为南极四周是海,存在数月之久的南极“极地涡旋”像一堵无形的墙,围绕在南极上空,阻止南极内部的空气与外界空气交换,阻碍了极地平流层与中低纬度地区平流层物质和能量的交流,使得南极上空的大气属性明显区别于外部,也使得极地地区的臭氧损耗在封闭的空间里持续 。
北极也有“极地涡旋”,但北极地区的地面四周海陆相交,频繁向上传播的重力波时常冲破“极地涡旋”的封闭状态,使得北极“极地涡旋”的持续时间和强度均普遍低于南极地区,因此,北极地区春季的臭氧损耗通常远低于南极地区 。
面积缩小与平流层异常变暖有关
【地理知识】那么今年南极的臭氧洞怎么会变得这么小,是不是臭氧洞被修复了呢?
相关机构表示,虽然世界各国在减少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使用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今年相对较小的臭氧空洞主要与平流层异常变暖有关 。
科研人员在分析今年臭氧洞变化原因时,同样也提到了气象因素:由于今年10月以来,南极上空异常温暖,臭氧空洞缩小至有记录以来的最小规模 。这样的情况与2002年、1988年相似 。同期平流层垂直剖面上的平均温度表明:温暖的年份与大气臭氧总量偏高、臭氧洞偏小密切相关,而寒冷的年份与臭氧含量低相关 。他们分析认为,2019年是40年来出现的第三次由于平流层温度过高导致臭氧消耗减少 。
陆龙骅指出,天气和气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正如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不能因某一年偏冷,就认为气候在变冷,同样也不能因某一年臭氧洞偏小,就认为臭氧洞已被修复,南极臭氧洞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
臭氧洞变小,是否意味着较高的温度对臭氧层有利,那么人类继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臭氧洞会不会变得更小呢?
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科学家保罗·纽曼说,并不完全是这样 。事实证明,二氧化碳在平流层中的作用与在离地面较近的对流层的作用相反 。纽曼解释说,平流层中的二氧化碳会吸热,然后散逸到太空中,它实际上会让平流层变冷 。地球变暖不光是温室气体的原因,所以排放温室气体不等于拯救臭氧洞 。
南极臭氧空洞面积缩至近40年最小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当地时间10月21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表示,由于南极上空出现异常大气状况,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的面积在今年9月至10月期间缩小到1982年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小值 。

地理知识

文章插图
2019年9月8日的臭氧空洞是今年最大的
但最近,臭氧空洞的面积缩小为约1010万平方千米 。今年9月8日这个面积还曾达到了1632万平方千米 。而往年此时,面积约为2072万平方千米 。
地理知识

文章插图
2019年10月16日的臭氧空洞
虽然臭氧空洞面积减小是好事,但NASA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地球科学首席科学家保罗·纽曼指出,这并不意味着臭氧层在迅速恢复 。由于今年全球气温偏高,南极上空的极地平流层云有所减少,其释放的破坏臭氧粒子的“自由基”也就减少了 。
地理知识

文章插图
2006年9月8日的臭氧空洞
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的大气科学家苏珊·斯特拉恩表示,因气温升高而缩小臭氧空洞的状况,曾在1988年9月和2002年9月出现过,这种情况还是非常罕见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