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朝花夕拾看鲁迅

在我看来,一个生活者意义上的鲁迅更令人易于接近,也更让我感兴趣 。我 也期望在这个层面上发现新的东西 。一个显见的常识是:人在童年时代的经验会 成为其后来全部人生遭遇的源头,尤其对一个一生和文字打交道的人,对一个文学者来说更是如此 。童年和少年时代对世界的认识和接受往往是直觉性和身体性 的,而这种直觉性和身体性常常形成根深蒂固的观念或者说是偏见,在其日后成 熟的知性致思活动中都会留下很深的影子和痕迹 。
鲁迅在给自己作自传时,曾经这样说到:“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 。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 。我于是决心回家,而我底父亲又生了重病, 约有三年多,死去了 。我渐至于连极少的学费也无法可想;我底母亲便给我筹办了一点旅费,教我去寻无需学费的学校去,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
【通过朝花夕拾看鲁迅】鲁迅所说的“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指的是其祖父周介孚由于“科场案”而被抓进官府,家里的全部生计开支都断了来源,又为了救祖父出来,不得不往狱中送去大量的钱财,家道由是中落 。而他的父亲又恰在此时得了重病, 在鲁迅十五岁那年去世 。这急剧贫困的家庭变故给少年鲁迅的内心留下了沉重的 苦痛,使其感到人世的悲凉 。而更让他倍感凄凉的是在故乡所遭遇到种种冷眼和嘲讽 。如被本家亲戚称为“乞食者”,家庭贫困后所受到的同乡的欺诈和冷笑 。
1926 年,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曾说:“尝尝也好,因为更可以知道所谓亲戚本家是怎么一回事,知道世事可以更加真切了 。倘永是在同一境遇,不忽而穷忽而又有点收入,看世事就不能有这么多变化 。”而之后在广州,青年学生问他为 什么憎恶旧社会,他更这样解答:“我小的时候,因为家境好,人们看我像王子 一样,但是,一旦我家庭发生变故后,人们就把我看成叫花子都不如了,我感到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从那时起,我就恨这个社会 。”
这些在鲁迅少年时期就过早获得的对人生世故的真面目的痛恨的生活体验, 给了鲁迅早熟和早慧的心灵,或者说正是这样不幸的人生经历让了鲁迅成为鲁迅自身有了基础和前提 。这也许不是什么上帝的公平,就是人生的悖论,生命不得不接受的矛盾 。而鲁迅正是一个被自己撕裂的矛盾体,是一个将历史和现实和个人生活经验相互对立对峙,熔其一炉,进行互相搏杀的一个强大的矛盾体 。从少年时期就经验的对世界的绝望感受使鲁迅获取了自我觉醒的契机 。往大的方面讲,是获得了对这个古老国度腐朽衰败的切身感受的历史自觉的契机 。

通过朝花夕拾看鲁迅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