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成语故事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成语故事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

文章插图
1、多行不义必自毙,释义为不义的事情干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 。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成语故事 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成语故事是怎样的】2、这个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鄢”,讲述的是春秋初期,郑庄公和其弟共叔段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故事 。
3、相比齐国、鲁国等国家,郑国是一个新兴的诸侯国,郑庄公是第三任国君 。
4、第二任国君郑武公的夫人名叫武姜,这是她的历史称谓 。在春秋时期,贵族女子最常见的历史称呼,是谥号加族姓 。姜是她的姓,她的母国申国是姜姓诸侯国,武,是她丈夫郑武公的谥号 。
5、《左传》中,妇女记录名字的极少,除了这种历史称谓外,其他的一般为伯姬、仲姜——排行加姓,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姬大姑娘、姜二妹子 。
6、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寤生和共叔段 。生寤生时,“惊姜氏,故名寤生” 。
7、对于“寤生”二字,历史上杂说纷纭,有说难产的,有说做梦的时候生下来的(多神奇呀!),有说生下来窒息的……
8、各种说法都没有确切的证据,但“逆生说(即难产)”最先出自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郑世家》,又有后代学者从通假字研究入手,认可了这一说法,所以是后世普遍采取的说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