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


别名:龙沙、卑相、狗骨、卑盐、净麻黄、生麻黄、炙麻黄、麻黄绒
性味:味辛,微苦,性温 。
归经:归肺、膀胱经 。
煎法:
适用体质:
麻黄的功效与作用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用于风寒感冒,胸闷喘咳,风水浮肿 。蜜麻黄润肺止咳 。多用于表证已解,气喘咳嗽 。
【麻黄】用法用量:2~10g 。
                                      ——以上来源于《中国药典》2015版
 
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
 
发汗解表 。麻黄为发表散邪第一要药,但是元气虚及四肢无力者不能使用,否则会发汗不止,损伤元气 。春分前后,人体元府(腠理、毛孔)大开,麻黄要酌情减量;夏至前后,肌肤开泄,人大多气虚,不可太发汗 。用于伤寒表实、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骨节疼痛、脉浮紧等症状 。
 
宣肺平喘 。据清代医学典籍《本草正义》记载,麻黄清轻上浮,专疏肺郁,宣泄气机,散风寒而平喘,用于风寒感冒、气热息粗、胸闷喘咳、支气管咳嗽等症 。
 
利水消肿 。麻黄发汗利水,有助于消散水肿,用于水肿而兼表证,如全身浮肿、小便不利、目赤肿痛等 。
 
散阴疽,消症结 。麻黄温散寒邪,与其他中药如熟地、肉桂、白芥子等配伍可用于风湿痹痛、皮下肿块、皮肤瘙痒、皮肤毒疮、毛囊炎等症 。
 
1.发散风寒(风寒表证) 用治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常与桂枝等配伍,如麻黄汤 。麻黄发汗力很强,性温而散寒,为临证解表发汗之要药 。
2.宣肺平喘(喘咳证) 用治肺气壅遏所致之喘咳证时,多与杏仁等配伍,如三拗汤;若为外寒内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者,则常与干姜、细辛等同用,如小青龙汤;若为肺热喘咳,可与石膏、甘草等同用,如麻杏石甘汤 。其宣畅肺气作用较强,乃用治喘咳之要药 。
3.利水消肿(风水水肿) 用治水肿兼有表证时,常与白术、生姜等同用,如越婢加术汤 。并常配伍附子,水煎趁热服下,以汗出为度 。其辛散功效,在上有宣通肺气之功;在下走膀胱而利水,能宣能降是其主要特点 。
4.散寒通滞  用治风湿痹痛及痰核、阴疽等病症 。
5.宣肺走表  用治荨麻疹等皮肤病,常配伍防风、蝉蜕、蚕沙、生地黄等同用 。
 
麻黄图片
麻黄主治主治风寒表实证,如胸闷咳喘、水肿、风湿痹痛、阴疽、痰核等症 。
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喘咳证、皮肤瘙痒证、风水证、寒邪凝滞经脉诸证 。黄疽、小儿遗尿、风寒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急性肾炎、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鼻炎等,常可辨证配伍用之 。
麻黄成分及现代药理研究主要成分为麻黄碱,并含少量伪麻黄碱、挥发油、黄酮类化合物、麻黄多糖等 。现代药理研究,麻黄挥发油有发汗作用,其乳剂有解热作用,麻黄碱能增强汗腺分泌,兴奋心脏,收缩血管,升高血压,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可引起兴奋、失眠、不安 。麻黄碱和伪麻黄碱均能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挥发油能抑制流感病毒,其甲醇提取物有抗炎作用,其煎剂有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
1.麻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并产生镇痛作用 。
2.麻黄有降温解热作用 。
3.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的松弛作用缓和持久 。麻黄水提物具有镇咳作用 。
4.麻黄碱能兴奋肾上腺素能神经,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能收缩血管,使血压上升 。麻黄碱还能扩张冠脉、脑和肌肉血管,使血流量增加;但使内脏和皮肤粘膜血管收缩,血流量降低 。
5.麻黄水提物有抗血栓作用 。
6.麻黄有利尿作用 。
7.麻黄有抗炎、免疫抑制作用 。
8.麻黄能松弛肠道平滑肌,兴奋子宫,兴奋动物输精管平滑肌,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约肌张力增大 。
9.麻黄对多种致病球菌、杆菌有抑制作用 。
10.麻黄还具有抗过敏作用、利胆作用,以及降血糖作用 。
麻黄禁忌①本品可致不良反应,并涉及心脑血管、神经、消化、泌尿等多个系统,如心动过速、室性期前收缩、血压升高、胸闷、心悸、气促、烦躁不安、汗出、头痛、失眠等,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和心室纤颤而死亡 。
②素体虚弱而自汗、盗汗及肾虚喘咳者忌用 。高血压、失眠、烦躁易怒者慎用或忌用 。老人及体虚者慎用 。
③用量一般不宜超过10g 。
④本品与强心苷类药、肾上腺素类药、吩噻嗪类药、氨茶碱、单胺氧化酶抑制药、抗生素、部分降压药等化学药物有配伍禁忌 。
⑤入汤剂一般不宜久煎 。
麻黄食用方法-泡水喝的功效日常用量:2~8g,水煎服 。
1、制剂
麻黄、附子、细辛各25g,大黄、生姜各15g,桂枝10g 。制成酊剂,用棉签蘸药涂抹患处 。可以治冻疮 。
2、煎服
将麻黄250g,桂心100g研成细末,加白酒1000ml,用小火煎汤,经常服用,可治四肢疼痛 。
麻黄选方1、治头痛发热、身疼腰痛、恶风无汗而咳喘:麻黄9g,桂枝6g,炙甘草3g,杏仁12g 。水煎服 。
2、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咳嗽多痰、胸满气短
麻黄、杏仁、甘草各等分 。将以上3味中药研成细末,每次25g,水煎服 。盖好被子睡一觉,取微汗为度 。
3、鼻出血:麻黄碱、炉甘石、硇砂、藕节各等份,研末装瓶备用 。用时,用消毒棉签蘸取药末涂搽于鼻出血部位,再用消毒棉球稍加压迫,即可迅速止血 。
4、坐骨神经痛:麻黄20~30g,薏米20~50g,党参、木通、甘草各15g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4剂为1个疗程 。
5、小儿单纯性腹泻:麻黄2~4g,前胡4~8g 。每日1剂,水煎顿服,一般1~3剂即愈 。
6、治冻疮:麻黄、附子、细辛各25g,大黄、生姜各15g,桂枝10g 。制成酊剂,用棉签蘸药涂抹患处 。
7、便秘:麻黄25g,白术20g,杏仁15g,甘草5g 。每日1剂,水煎服 。
8、荨麻疹:麻黄6g,蝉蜕6g,白术15g 。每日1剂,水煎服 。
9、顽癣:麻黄15g,加清水1小碗,以武火煎沸5分钟 。每日1剂,每日2次温服,连服10剂 。
 
方一:治疗感冒风寒,头痛鼻塞
麻黄3g,牛蒡子、防风、荆芥各10g,甘草6g,生姜3g,水煎服 。
方二:治疗肺热喘咳
麻黄6g,生石膏12g,杏仁6g,炙甘草3g,水煎服 。
方三:治疗感冒风寒、咳喘无汗
麻黄、桂枝、炙甘草各3g,杏仁6g,水煎服 。
方四:慢性气管炎及支气管炎
麻黄、细辛、干姜各3g,姜制半夏10g,水煎服 。
方五:治疗咳嗽痰多,胸满气短
麻黄9g,杏仁12g,甘草3g,生姜6g,水煎服 。
方六:治疗风水水肿,恶风发热
麻黄、生姜各9g,生石膏18g,甘草6g,大枣4枚,水煎服 。
方七:治疗顽癣
麻黄15g,加清水1小碗,武火煮沸5分钟 。温服,每日2剂 。
方八:治疗小儿腹泻
麻黄2~4g,前胡4~8g 。水煎成300ml左右,稍加白糖 。频频口服,每日1剂 。
麻黄怎么吃-用法用量麻黄药用部位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中麻黄和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 。
麻黄选购保存麻黄地道产地:分布于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干燥高地和山冈、山田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