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暗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什么

《陋室铭》为唐代刘禹锡所作 。要知何意 , 必先得了解“铭”这种文体 。铭 , 是一种古代人刻于金石上的押韵文 , 多用于歌功颂德或者是警戒自己的语句 。
由此可知 , 《陋室铭》就是一篇为自个儿居住的房子作的颂词 。全文如下示:

山不在高 ,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 ,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 , 西蜀云子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细读原文 , 乃感觉遣词高深 , 引用经典颇多 , 又不失一幅居家住所的自然风貌 。
《陋室铭》暗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什么

文章插图
【《陋室铭》暗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什么】为何称陋室?
古时候 , 社会变革和发展相对较慢 , 人们的生活水准也不高 , 对于居住条件都是简约的石头垒之、树木搭架、束草盖之 。
唐朝大诗人杜甫就住在这样的屋子里 , 有诗为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可谓“陋室又漏” , 但他思想慷慨激昂愿“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相反 , 刘禹锡被贬下派到县城当小官 , 当分官房是三大间 。只不过该县县令瞧不起他 , 而三番两次缩减了他的住房空间而成为“陋室” 。
是人都有本性和人格 , 刘禹锡也不例外 。虽然被贬职下来 , 但也不失一份高尚节操的气慨 。县令的无理折腾是有意而为之 , 又岂能压下刘禹锡的威势?于是乎 , 刘禹锡愤然疾书《陋室铭》 , 立碑在屋前 。
《陋室铭》暗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什么

文章插图
那么《陋室铭》的思想内含到底如何?
写铭文 , 即歌功颂德 。诚如是《陋室铭》开篇“山不在高 ,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 有龙则灵” , 即气势磅礴 , 映衬岀陋室之不一般 。
“苔痕阶上绿 , 草色入帘青” , 显然环境不错 , 四周皆郁郁葱葱 , 连台阶上的青苔都能丛生 , 更不屑说那爱漫攀的藤条都贴在窗户上了 。
“可以调素琴 , 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简单明了 , 在这间陋室内可做的事有琴、书 , 无干扰的丝竹乐器不存在 , 但也见不到有案卷批阅的劳累情形 。谓之雅 , 无乱添;闲看经书 , 悦来弹琴 。
“南阳诸葛庐 , 西蜀云子亭” , 这就是借喻用作比较 。是的 , 刘备“三所茅庐” , 得诸葛成霸业;西蜀的杨子云亭 , 仍健在 , 也不失风雅 。
显然 , 刘禹锡的陋室跟他们的陋室相比较而言 , 也并不是就在心里上觉得过不去 。即所谓圣贤孔子在《论语.子罕》中说过的话:“君子居之 , 何陋之有?”省略了“君子居之” , 独用“何陋之有”作结尾 , 更显得刘禹锡是“真君子”也 。
总结全文 , 采取抒情的方式 , 巧于引用经典语句 , 有类比起兴手法、也有互又修辞利用 。通篇语句简短、哲理深刻 , 其目的在陈述一个中心“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
《陋室铭》暗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什么

文章插图
一言以蔽之 。《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写 , 极力形容了“陋室不陋” , 主人生活中敬德修业律已 。同时 , 说明作者不与权贵们同流合污 , 并展现岀一种对人生失意和仕途坎坷的超然豁达和安贫乐道的高雅志趣 。
在有人的地方 , 往往建筑是必不可少的 , 它使一个人不须居无定所的生活 , 亦会让一个人在世事沉浮中能感受到温馨 , 那不仅仅只是自己的房子 , 更是一个属于自己的地盘 , 可以任由自己支配的地方 , 可以说是一个普通人最有存在感的地方 , 是人们的港湾 。
像如此一个属于自己的天地 , 是否要装点得花枝招展一般 , 使自己更加享受 , 也更加体面呢?或许并没有那些必要 , 因为房子它的基本功能也就是让你的生活更加舒适 , 并使你能有一种潜移默化中的温馨与存在感 , 何必去过多强求 。唐朝刘禹锡在其《陋室铭》中提出“山不在高 , 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 , 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 , 惟吾德馨 。” , 这也许是在他“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 。”的陋室里隐居才对 , 他在自己的陋室里建立起自己高洁的品格 , 也觉得自己闲静的隐居生活是一种志趣 。在这无限的志趣里 , 也才能将管弦丝竹归类到乱耳的杂音中去 , 把很多人追求的高官厚禄视作粪土 。
也许正是过这种安贫乐道的人生追求 , 才造就了对一切荣华富贵的如此淡泊 , 这也造就了那不朽的诗篇与其乐观、直爽的性格 。
对于刘禹锡 , 以及同他一样千千万万的文人墨客 , 他们有的流芳百世 , 有的隐居在世间 , 而他们达到自我人生的满足了吗?也许他们没有机会去达到治国平天下 , 但他们退而求次的乐趣却在不同的地方体现:李白游走于世间的山石草木之间 , 才能描写出或充满豪气或婉转动听的诗篇;陶渊明在隐居生活里与世无争 , 才有了闲静、美好的田园诗歌……由此观之 , 许多文人墨客都在不同的地方得到了他们精神上的满足 , 而那些被世人所熟知的诗文字画 , 都是他们在精神饱满或对世事愤激之际的产物 , 它们亦是在表达作者心中那酸甜苦辣的情绪 。
因此 , 精神的是否充足并不分贫贱与富贵 , 如果有的人有钱 , 就算是在挥霍时也应该去品味生活 , 如果没有去品味与欣赏 , 没有自身的愉悦与感受 , 那也就只能算是财富的充裕 , 并不是精神上的满足 。人如果没有精神上的满足 , 就算是他做出惊天动地、泣鬼神的大事 , 那么他也是不幸福的 , 因为他不知道满足或是欲望太大 , 都是不好的 , 甚至会走向极端 。


《陋室铭》暗示陋室不陋的句子是什么

文章插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