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门投止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望门投止的解释


望门投止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望门投止的解释

文章插图
1、成语故事
张俭逃亡,困急窘迫,每当望见人家门户,便投奔请求收容 。主人无不敬重他的声名和德行,宁愿冒着家破人亡的危险也要收容他 。后来他辗转逃到东莱郡,住在李笃家里 。外黄县令毛钦手持兵器来到李笃家中,李笃领着毛钦就座以后说:“张俭是背负重罪的逃犯,我怎么会窝藏他!假如他真的在我这里,这人是有名的人士,您难道非捉拿他不可?”毛钦因而站起身来,抚摸着李笃的肩膀说:“蘧伯玉以单独为君子而感到耻辱,你为何一个人独自占有仁义之名?”李笃回答说:“而今就想和你分享,你已经获得了一半 。”于是毛钦叹息告辞而去 。李笃便引导张俭经由北海郡戏子然家,再进入渔阳郡,逃出塞外 。张俭自逃亡以来,所投奔的人家,因为窝藏和收容他而被官府诛杀的有十余人,被牵连遭到逮捕和审问的几乎遍及全国,这些人的亲属也都同时被灭绝,甚至有的郡县因此而残破不堪 。
【望门投止的故事和含义简短 望门投止的解释】张俭和鲁国人孔褒是旧友,当他去投奔褒时,正好遇上孔褒不在家,孔褒的弟弟孔融年仅十六岁,作主把张俭藏匿在家 。后来事情被泄露,张俭虽然得以逃走,但鲁国宰相将孔褒、孔融逮捕,送到监狱关押,不知道应该判处谁来坐罪?孔融说:“接纳张俭并把他藏匿在家的,是我孔融,应当由我坐罪 。”孔褒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不是弟弟的罪过 。”负责审讯的官吏征求他俩母亲的意见,母亲说:“一家的事,由家长负责,罪在我身 。”一家母子三人,争相赴死,郡县官府疑惑不能裁决,就上报朝廷 。灵帝下诏,将孔褒诛杀抵罪 。等到党禁解除以后,张俭才返回家乡,后来又被朝廷任命为卫尉,去世时,享年八十四岁 。
当初,夏馥听到张俭逃亡的消息,叹息说:“自己作孽,应由自己承当,却凭空去牵连善良的人 。一人逃命,使万家遭受灾祸,何必活下去!”于是他把胡须剃光,改变外貌,逃入林虑山中,隐姓埋名,充当冶铸金属人家的佣工,亲自挖掘烟炭,形容憔悴,为时二三年,没有人知道他是谁 。夏馥的弟弟夏静带着缣帛,追着要馈赠与他 。夏馥不肯接受,并且对夏静说:“你为什么带着灾祸来送给我?”党禁还没有解除,他便去世了 。
2、望门投止,汉语成语,拼音是wàng mén tóu zhǐ,意思是逃难或出奔时,见有人家就去投宿,求得暂时存身 。后泛指在仓猝情况下,来不及选择存身的地方 。出自《后汉书·张俭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