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体质的因素

体质特征,是建立在个体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等形质的强弱盛衰基础之上的,取决于这些深层根源性体质要素 。因此,凡影响个体深层根源性体质要素的因素,均可影响体质 。
1.先天因素
体质的构成首先是来自于父母之精 。《灵枢·天年》说: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因此,父母生殖之精气的盈亏盛衰,决定着子代禀赋的厚薄强弱,影响着其体质 。汉·王充在《论衡·气寿》中指出:“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命长;气薄则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 。”明·万全《幼科发挥》认为:“子于父母,一体而分 。”父母形质精血的强弱盛衰,造成了子代禀赋的不同,成年后可表现出体质的差异 。诚如《灵枢·寿夭刚柔》所指出:“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 。”可见,在体质的形成过程中,先天因素起着关键性作用,是它确定了体质的“基调” 。但这只对体质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体质的强弱,还受到后天因素的综合作用 。另外,母体在受孕后至分娩期间对饮食起居、心理、劳逸等方面的调养以及患病情况,也会影响胎儿的发育和子代的体质 。
2.年龄因素
中医学对人体结构与机能随着年龄而变化的规律有深刻的认识 。《灵枢·天年》曾以十岁为阶段,较详细地描述过从十岁直到百岁随着年龄递增的脏腑气血等形质改变过程,说明了人体气血及内脏盛衰与年龄之关系,在生长、发育、壮盛以至衰老、死亡的过程中,五脏精气由盛至衰,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决定着人们的体质 。随着年龄的变化,男女体质的形成和演变,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1)从出生到青春期,是体质渐趋成熟、定型的阶段,体质基本定型于青春期之末 。
(2)青春期到35岁左右,女性的体质常会发生较明显的变化,且多半是转向病理性体质,出现一些病态 。相对而言,男性这一时期的变化不很显著 。
(3)35岁至更年期以前的男女,均处于壮年阶段,体质变化大多数较为平缓 。
【影响体质的因素】(4)50岁上下的妇女和55~60岁的男子进入了更年期,因精血骤减,体质也发生显著变化 。
(5)更年期以后的老年阶段,男女体质日渐虚性化,常以虚为主,兼夹痰瘀 。概而言之,小儿的体质特点为:机体不足之阴阳处于一种蓬勃生长的状态,且以阳生为主要趋势,称为“纯阳之体”;小儿机体阴阳均未充足成熟,称为“稚阴稚阳” 。石寿棠《医原》说:“小儿,春令也,木德也,花之苞,果之萼,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 。稚阳未充,则肌肤疏薄,易于感触;稚阴未长,则脏腑柔嫩,易于传变,易于伤阴 。”另外,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明·万全《幼科发挥》并总结出 “(小儿)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的特点 。成年人一般气血充盛,脏腑功能强健,体质类型已基本定型,一般而言比较稳定 。老年人的体质改变常表现出阴阳失调、气血渐衰、脏腑功能衰退、形体亏损、宿疾交加等特点 。诚如《灵枢·天年》所说:“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气血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
3.性别因素
就体质学而论,人类最基本的体质类型可分为男性体质与女性体质两大类 。男女在体型、脏器结构与生理功能上均有所不同,体质也存在着性别差异 。《灵枢·五音五味》说:“妇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 。”指出了男女的形质差异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