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分类

【体质分类】古今医家对体质的分类 , 可谓仁者见仁 , 智者见智 , 莫衷一是 。《内经》曾提出过阴阳含量划分法、五行归属划分法、形态与机能特征分类法等 , 张介宾等采用藏象阴阳分类法 , 叶天士等以阴阳属性分类 , 章虚谷则以阴阳虚实分类 。现代医家由于采取的分类方法、观察角度不同 , 对体质划分的类型、命名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 有七分法、六分法、九分法、十二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等 , 每一分类下又常有不同划分方法 。比较集中的是六分法、七分法与九分法 , 其划分的基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及阴阳的盛衰变化 。一般可将人群中的体质分成正常和病态两大类 , 后者又可再细分为七个小类 。
1.病态体质
  (1)形壮亢奋质:形体较常人壮实 , 机能亢奋 , 主要表现有活泼好动 , 敏捷有力 , 身热不畏寒 , 喜冷饮食 , 面部易生痤疮 , 皮肤多油性 , 易脱发 , 性欲亢进 , 自制力较差 。明·赵献可所说的“太阳之人 , 虽冬月身不须棉 , 口常饮水 , 色欲无度 , 大便数日一行 , 芩连栀柏大黄芒硝 , 恬不知怪”(《医贯》) , 即属此类体质 。多见于青壮年 , 一般情况下只是偏离常态 , 不应归入病态 。但因代谢旺盛 , 消耗过多 , 有耗阴伤正之势 , 日久易演变为身热虚亢质 。
  (2)身萎疲乏质:这类体质适与形壮亢奋质特性相反 , 其人形体偏虚弱 , 机能较低下 , 代谢率偏低 , 终日精神欠振奋 , 易疲乏无力 , 稍劳作即感到倦乏 , 不欲多言 , 不喜多动;面色萎黄无华或[HT5 , 6”]白[KG-*3]光〖HT5〗白 , 毛发少光泽 , 平素既怕冷又怕热 , 易感冒生病 , 病后多不发高热 , 却多半迁延难愈 。清·章虚谷所说的“凡阴阳俱弱之质 , 常多病 , 却不甚重 , 亦不能受大补大泻大寒大热之药 。但宜和平之味 , 缓缓调之”(《医门棒喝》) , 即属此类体质 。此类体质易转化成形寒迟呆等类体质 。
  (3)身热虚亢质:形体偏清瘦 , 机能虚性亢奋 , 或一阵亢奋后难以持久 , 旋即转入低落状态 , 新陈代谢中分解尤见旺盛;手足心发烫 , 手汗多 , 时有阵阵升火 , 烘热而面色呈潮红 , 心烦 , 易急躁 , 多焦虑 , 情绪不宁 , 易失眠 , 冬天舒适而不耐暑热 , 平素多口干 , 欲饮凉水 , 时有便秘 , 尿色偏深 。可由形壮亢奋质演进而来 , 亦可因热性病日久 , 变易体质所致 。平素较易感受阳热病邪 , 患病后亦容易化热化燥 。本类体质与瘦削燥红质比较接近 , 最终常可发展成瘦削燥红质 , 而使体质更趋恶化 。
  (4)形寒迟呆质:体型可胖可瘦 , 以肥胖而白者为多 , 机能低下 , 代谢明显偏弱 , 产热不足 , 四肢躯体不温 , 怕冷畏寒 , 手脚皮肤温度常年较正常人为低 , 喜欢夏日而不耐冬寒 , 行动和反应迟缓 , 甚至呆顿 , 心跳偏慢 , 面色或苍白或偏灰 , 舌唇可偏紫暗色 , 冷天尤其灰紫 , 大便多稀溏 , 不能受冷或饮食寒性之物 , 否则极易腹痛泄泻 。明·赵献可所说的“太阴之人 , 虽暑月不离复衣 , 食饮稍凉 , 便觉腹痛泄泻 , 参术姜桂 , 时不绝口 , 一有欲事 , 呻吟不已”(《医贯》) , 便属此类体质中的典型 。此类体质之人易感受寒湿等阴邪 , 生病后也极易寒化湿化 , 适与身热虚亢质的特点相反 , 而与身萎疲乏质、形胖湿腻质和晦暗瘀滞质等较为接近 , 常可相互转化 。
  (5)形胖湿腻质:体型多见肥白胖嫩 , 机能常紊乱 , 代谢有障碍;肢体多困重 , 懒于动作 , 但能胜任一般劳作 , 反应亦呆顿 , 成年人可见大腹便便 , 脘腹痞满 , 口中甜粘 , 舌苔厚腻 , 不欲饮水 , 潮湿雨季尤其难受 , 易患水肿、泄泻、心痹、中风等病症 。中青年妇女还常见月经不调、不孕、白带增多等 。患病后易寒化湿化 , 易损伤阳气 , 与形寒迟呆质常可相互转化 。
  (6)瘦削燥红质:体型十分瘦削 , 肤色偏苍老 , 呈暗褐色 , 皮肤干而粗糙 , 几无弹性;各生理机能有的偏低弱 , 有的虚性亢奋 , 分解代谢偏旺;口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