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传变

【疾病传变】疾病传变 , 是指病变部位在脏腑经络等之间的传递转移 , 以及疾病性质的转化和改变 。从本质上讲 , 传变是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时间、不同层次上机体阴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代谢失调等病理矛盾的复杂联系和变化 , 是疾病过程中各种病理变化的衔接、重叠和转化 , 反映了疾病过程中各种病理变化的演变发展规律 。
   (一)传变的形式
病疾的传变 , 不外两种形式:一是病位传变 , 二是病性转化 。
1.病位传变
病位 , 指疾病发生的部位或场所 。病位传变 ,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 其病变部位发生相对转移和变化的病理过程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人体的脏腑经络、肢体官窍 , 以及精、气、血、津液等 , 都可以成为病变所在的部位 , 但不同类别的疾病或具体的病症 , 各有其不同的病位转变规律 。从总体上讲 , 病位传变涉及病邪的表里出入和具体病变部位的传递转移等 。一般而言 , 外感病发于表 , 其病位主要是由表入里、由浅入深 , 或里病出表 , 故外感病的主要传变形式是表里之间的传变 , 表邪入里后也可引起内脏之间的传变 。内伤病起于脏腑 , 常由有病脏器波及其他脏腑 , 故其传变形式主要是内脏之间的传变 , 也常见脏腑与经络、内脏与形体之间的传变 。掌握病位的传变规律 , 对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临证时运用动态的观点对待疾病 , 在疾病已发而未深 , 微而未甚之时 , 便能见微知著 , 掌握病变发展的趋势 , 从而抓住最佳时机进行治疗 , 可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 将疾病治愈在初期阶段 。
(1)表里出入:又称表里传变、内外传变 , 是指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 , 正气与之抗争所出现的表邪入里或里病出表的病理过程 , 反映了病变部位的深浅 , 标志着病理变化的趋势 。表与里相对而言 , 所指部位并非固定不变 。从整体而言 , 皮肤、毛窍、肌肉为表 , 脏腑、骨髓等组织器官为里;以经络与脏腑相对而言 , 经络为表 , 脏腑为里;以脏与腑相对而言 , 腑为表 , 脏为里;就经络而言 , 三阳经为表 , 三阴经为里;在三阳之中 , 太阳为表 , 阳明为里 , 少阳为半表半里 。但作为辨证纲领的表证与里证 , 一般指肌肤和脏腑而言 。
①表邪入里:是指在外感疾病中 , 留于肌肤的外感邪气 , 在一定条件下内传入里 , 影响脏腑功能的病理传变过程 。常见于外感疾病的初期和中期 , 是疾病向纵深发展的标志 。造成表邪入里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为邪气过盛 , 或护理不当 , 或疾病初起失治、误治等 , 以致表邪不解 , 迅速传变入里 。如外感风寒之初失治 , 使在表之风寒邪气不解 , 可内传入里 , 影响肺胃功能 , 出现高热、口渴、喘咳、便秘等病症 , 即为表邪入里 。其二是正气不足 , 抗邪能力减退 , 不能阻止病邪的深入 , 遂内传入里 。如肺卫素虚 , 复感外邪 , 传入于里 , 伤及脏腑 , 而见多种病症 , 亦为表邪入里 。病邪由表入里 , 一般按皮毛→络脉→经脉→脏腑的规律依次内传 , 诚如《素问·缪刺论》所言:“夫邪之客于形也 , 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 , 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 , 入舍于经脉 , 内连五藏 , 散于肠胃 。阴阳俱感 , 五藏乃伤 。此邪之从皮毛而入 , 极于五藏之次也 。”因此 , 临床上应注意观察分析证候变化 , 以判断病邪入里的浅深层次 。但也有一些疾病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并不出现界限清晰的阶段性特点 , 有的甚至直接由肌表直传脏腑 , 因此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②里病出表:是指疾病原本在脏腑经络等较深层次 , 由于正邪交争 , 病邪从里透达于肌表的病理传变过程 。多为治疗、护理得当 , 机体抗邪能力增强所致 。如温热疾病 , 内热炽盛 , 出现烦躁、胸闷、咳逆 , 继则汗出热解或随疹透发 , 邪出而安等 , 即为里病出表 。里病出表多提示邪有出路 , 病势有好转或向愈之机 。此外 , 在病邪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