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孔子的故事 孔子有什么故事

孔子的经典小故事 1.孔子相师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 。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 。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解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 。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 。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 。”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 。”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 。要不耻下问 。”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 。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 。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 。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盖出于此 。
2. 欲速则不达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 。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 。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 "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 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 " 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 。
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 。" 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
【有关孔子的故事 孔子有什么故事】这段话的意思是:做事不要单纯追求速度,不要贪图小利 。单纯追求速度,不讲效果,反而达不到目的;只顾眼前小利,不讲长远利益,那就什么大事也做不成 。
子夏表示一定要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就告别孔子上任去了 。后来,"欲速则不达"作为谚语流传下来,被人们经常用来说明过于性急图快,反而适得其反,不能达到目的 。
3、后生可畏
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另一 个小孩却站在旁边 。孔子觉得奇怪,就问站着的小孩为什么不和大 家一起玩 。
小孩很认真地解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 。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过了一会几,小孩用泥土堆成一座城堡,自己坐在里面,好久不出来,也不给准备动身的孔子让路 。孔子忍不住又问:“你坐在里面,为什么不避让车子?”“我只听说车子要绕城走,没有听说过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孩子说 。
孔子非常惊讶,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竟如此会说话,实在是了不起,于是赞叹他说:“你这么小的年纪,懂得的事理真不少呀:” 小孩却解答说:“我听人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生下来,三天就能在地里跑,马生下来,三天就可跟着母马行走 。
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 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 4. 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 。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 。曲名是《文王操》 。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 。
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 。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
他的精神深深的感动了师襄子,直到现在,孔子的名言“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仍是我们的座右铭 。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
5 . 为君之道
鲁庄公二十八年,鲁国遭遇了灾荒,大臣臧孙辰提议向齐国买米 。孔子说:“君子治理国家,一定要准备下三年的积蓄 。遇到灾荒的当年就向别的国家买粮食,这是国君的失职 。”
孔子说:“国家有道,即使是刑罚增加了,也等于没有刑罚 。国家无道,即使把所有犯法的人都杀掉,也永远杀不尽 。”孔子说:“商汤与周武王并非因为一方面的善而兴盛起来的,夏桀、商纣并非因为一方面的恶而亡国的 。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亡,在于平时的所作所为,平时积聚的善多,即使有一方面的恶,这也只算是过失,不足以使它灭亡;积聚的恶多,即使有一方面的善,这也只算是无意之中碰上的,不足以兴盛 。”
6. 鲁班考孔圣
孔子有七十弟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 。
古时候,字都刻在竹板上,颜回读了许多书,也学会了作文章,很想帮助老师着书立说,但他书刻得太慢,就请来当时有名的木匠鲁班替他刻 。鲁班手艺高超,他一边听颜回念,一边用凿子刻,又快又好,不一会儿就把竹板都刻完了 。
书刻完了,鲁班说:“孔子好是好,就是不爱劳动,种田做工的事都不行,因此,我不太赞成他!”颜回说:“孔子学问很高,他每天讲学,根本没空做工……”鲁班说:“孔子学问高,我刻个字他若认得,我也拜他为师 。”颜回说:“已经没有竹板了,你就说怎么动凿子就行,说不定我都认得!”鲁班说:“竖凿六下横凿九下 。”颜回听了目瞪口呆,想了半天也没答出来,就去请教孔子 。
孔子说:“鲁班要答案给没给期限?”颜回说:“他临走时只伸了3个指头 。”孔子问:“3年?”颜回摇摇头说:“不能这么长吧!”“那么3个月吧?”“也太长吧!”孔子说:“那他是叫我们在3日内解答他吧!”
第3天,鲁班问颜回:“孔子猜到没有?”颜回把他同孔子的对答从头至尾讲了一遍 。鲁班说:“他到底学问高,猜对了 。”可颜回仍然蒙在鼓里 。
请您猜猜鲁班要刻的是什么字
谜底:“晶”字 。
7. 学而时习之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 。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 。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 。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 。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 。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 。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 。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


有关孔子的故事 孔子有什么故事

文章插图
孔子说IP,赋予传统文化不一样的活力
依米伴达拥有多个自研IP,可以与品牌一起加强IP的开发和转化,充分利用多种业态开展IP授权合作,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型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产业、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
有关孔子的故事 孔子有什么故事

文章插图
近年来,IP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强共识的文化符号 。比如地域、历史、旅游、民俗等具备群体认知的人、物、文化都属于IP 。IP授权则是指版权方将知识产权(包括形象、内容、品牌等)授予衍生、再创造的行为过程 。
由于时代变迁和生活方式革新,以及娱乐、消费的物质升级和全球化浪潮冲击,传统文化正受到来自自身与外界的双重考验 。石窟艺术、名著文化、敦煌、三星堆等传统文化自身也需要突破原有圈层,借助当下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将新兴科技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催发传统文化的新鲜活力 。
有关孔子的故事 孔子有什么故事

文章插图
依米伴达拥有文化IP——孔子说,面向中日韩、东南亚儒家文化圈,以7-15岁小学/初中生,为核心受众以寓教于乐,文化输出为主旨的传统文化IP 。
依米伴达深入挖掘“孔子”文化、儒家文化内涵,为了让年轻人更有兴趣了解传统文化、儒家文化,更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开发打造出最符合青少年和年轻人喜爱的最新“孔子”IP——孔子说!
有关孔子的故事 孔子有什么故事

文章插图
孔子说IP更注重尊重历史,更真实还原孔子样貌,让受众群体了解历史的同时,更被孔子的人格魅力所感染,爱上历史,爱上传统文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