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指的是什么做的衣服

布衣
阅读古文甚至近来作品时 , 都可碰到“布衣”一词 。“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俭朴;“布衣百姓”干脆指广大劳苦大众了 , 布制的衣服 , 借指平民 。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 , “帛”指丝织品 。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 , 平民穿麻、葛织物 。今人说的“布” , 是指棉布 , 棉花是南宋时才从外城传入中原 。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
“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 。请大家注意了 , 这里的“布” , 可不是常说的百分之百棉花织出的“棉布”啊!追溯古代说的“布” , 是今日叫做麻布的麻制品 。所以 , 那个形容穷苦百姓的“布衣” , 是穿麻制衣料的普罗大众呢!先别惊诧 , 虽然麻制衣料现时比棉布还贵重 , 但古代却恰恰相反 。古时中国盛产各种麻类 , 用麻织布历史悠久 , 棉花产量曾经甚少 。物以稀为贵 , 棉布衣服只有大富大贵的显赫人家才穿得起 。大约在南北朝前后 , 中国的棉布是从南洋进口的走俏外国货 , 只是运费也使得棉布身价成十倍的翻番 , 普通穷人只能将就着穿麻料衣服呢!直到元朝时 , 有名的黄道婆从琼州带回黎族人的纺织技术 , 种植棉花才渐渐多起来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 , 规定凡有四亩田地的耕种者 , 必须种植桑、麻、棉各半亩;有十亩田地者 , 种棉加倍 。这一来 , 棉花的种植 , 才逐渐在全国普及 。
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 , 绝大多数“起自布衣” , 称之为“布衣将相” 。“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 , 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 , 其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及没有官爵的地主 。有出身白徒(一般农民)、屠夫、丧事吹鼓手、小商贩、戍卒、小吏等 。他们流品很杂 , 除娄敬外 , 均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 。他们在反秦起义及同项羽的斗争中 , 逐渐壮大起来 。西汉建立后 , 形成了布衣将相之局 。布衣将相的出身和经历 , 对他们的政治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 , 给“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 。布衣将相之局还影响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 , 使其保持某种布衣的朴素作风 。表现在汉初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还不那么森严 , 注意选拔人才 , 也较注意节俭 。这种作风 , 是汉初布衣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它保证了汉初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 , 是汉初治天下的一条成功经验 。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 , 布衣将相逐渐变成新的封建贵族 , 其腐朽倾向不可避免地日益增长起来 。武帝时发生的统治政策和指导思想的变化 , 是布衣将相贵族化的产物 , 它标志着汉初布衣政治的终结 。
布衣精神是古代平民知识分子坚守的一种信念 。他们不畏于势 , 不惑于神 , 不弃尊严 , 孤守怀疑、叛逆、自由而旷达 。布衣精神 , 首先是布衣之道 , 就是心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退则独善其身 , 进则兼济天下” , “布衣精神”除了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之外 , 又受墨家的影响 , 重一诺千金 , 乐解危济困 。布衣精神还很重视布衣之操、布衣之礼:贫贱生杀不能去其志 , 抱着济世天下的理想 , 又不趋炎附势 。诸葛亮是著名的贤明丞相 , 出山前却也是一名布衣 。《前出师表》中有云:“臣本布衣 , 躬耕于南阳 。”仅九字 , 谦恭朴素之姿毕现 。《空城计》唱词那句“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委婉悠扬 , 毕竟不如“臣本布衣”简约而传神 。诗人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 , 自称“白 , 陇西布衣 , 流落楚汉” , 自有一种潇洒从容气息隐约其间 , 不亢不卑 , 傲骨天然 , 正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的风格 , 称为“布衣精神” , 或也相当 。历史上不少诗人 , 在诗中表达了布衣情怀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 自述处境是:“床头屋漏无干处” , “布衾多年冷似铁” , 而他念念不忘的 , 却是天下布衣:“安得广厦千万间 ,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李白夜宿于安徽铜陵五松山下一农户家 , “我宿五松下 , 寂寥无所欢 , 田家秋作苦 , 邻女夜春寒 。跪进雕胡饭 , 月光明素盘 , 令人惭漂母 , 三谢不能餐” 。清冷的月光照在盛菰米的盘中 , 照在亲如家人的老妈妈举盘的手上 , 历历如画 , 诗人与底层布衣们的一片深情 , 便跃然欲出了 。现代作家亦多有布衣情结 。鲁迅笔下 , 从阿Q到闰土 , 孔乙己到祥林嫂 , 无不是布衫人物 。夏衍写了那么多戏剧 , 均抵不过一篇《包身工》 。滴滴汗水 , 字字血泪 , 昔日工人的苦难 , 便得以留在了文学史上 , 将光照千秋 。
【布衣指的是什么做的衣服】典故
《盐铁论》中说: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 , 在这以前 , 只能穿麻衣 。所以老百姓称为布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