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的特性认识和分析事物和现象的属性,运用五行生克规律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哲学理论 。其主要理论包括五行的概念与特性、事物的五行归类和推演,以及五行的生克乘侮关系 。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行,含有运动变化之义 。随着古人对五行认识的不断深化,五行的物质元素意义逐渐被淡化,其方法论的作用则日益加强和突出,逐渐演变成一种固定的理论框架和思维模式 。五行的特性被抽象出来,并作为分析、归纳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属性及研究各类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的依据,进而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某方面相同、相近、相似性质的事物或现象分归于五行之中 。这样五行不再特指某种自然物,而是具有一定属性或功能的某种事物和现象的代称或符号 。
一般认为,《尚书·洪范》所载“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也是后世对五行特性阐发的主要文献依据 。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 。“曲”,屈也;“直”,伸也 。“曲直”,是对树木生长形态的生动描述,言其主干挺直向上,树枝曲折向外 。从树木的向上生长、向外舒展、屈伸自如等现象,引申为木具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等特征 。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木 。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 。所谓“炎上”,是指火在燃烧时具有发光放热、光热四散、蒸腾上升之象,引申为火有温热、光明、升腾等特性 。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
土的特性:“土爰稼穑” 。“爰”,通曰;“稼”,指植物播种;“穑”,指庄稼收获 。土地可供人类从事种植和收获谷物的农事活动,因而引伸为土有生化、承载、受纳等特征 。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土 。由于先民对土的认识比较深刻,因而也就特别重视,故有“土辖四方”、“土为万物之母”的说法 。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 。所谓“从革”,有顺从和变革两个方面的含义 。金的“从革”特性,来自对金属物质顺从人意、改变外形、制成器物的认识 。《尚书·洪范》孔颖达疏注“金可以从人改更,言其可为人用之意也 。”以此引申为金有变革、肃杀、敛降、洁净等特性 。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金 。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 。所谓“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寒凉、性质柔顺、流动趋下的特性,进而引申为水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 。凡具有此类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均可归属于水 。
综上所述,五行的特性,虽然来源于人们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特性的具体观察,但经归纳和抽象以后的五行特性及其运用,已经不再是原来所指的具体事物,而具有更广泛、更抽象的涵义 。
(二)事物的五行归类
五行学说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五行归类,从而构建了五行系统 。对事物进行五行归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取象比类法
取象比类,是指从事物的象(性质、作用、形态等)中找出能反映其本质的某些特有征象,然后与五行各自的抽象特性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类的方法 。如某事物或现象的特征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就将其归属于木;若某事物或现象的特征与水的特性相类似,则将其归属于水,等等 。
以方位配五行为例:旭日东升,有似木性升发,故东方属木;南方气候炎热,有似火性炎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