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果不应只是餐桌上的配角 每天吃足量蔬果有助防慢病

多吃蔬菜对身体好,这样的话是大家经常说的,但不一定是经常的做到 。近日,中国营养学会公布了相关调查数据:2012年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每人每日蔬菜的摄入量为269.4克,与2002年相比,总体平均蔬菜摄入量下降,农村居民减少了29.5克 。城乡居民每天人均水果的摄入量为40.7克,处于较低水平 。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营养学会副理事长李文杰说,摄入足量、合理的蔬果非常重要,可以提供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 。此外,蔬果中还含有植物化学物,如白藜芦醇、花青素、番茄红素等,对促进人体新陈代谢、预防慢病有积极作用 。下面跟随360常识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

蔬果不应只是餐桌上的配角 每天吃足量蔬果有助防慢病

文章插图
蔬果不应只是 餐桌上的“配角”
当前,许多人偏爱动物性食物,还有些人认为面食、米饭才是真正的饭,蔬果只是餐桌上的“配角” 。
这些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导致城市中的肥胖人群越来越多,由肥胖引起的慢性病也增多,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 。这些疾病在某种程度上与食物的选择、烹饪习惯、膳食习惯有密切关系,多吃蔬果,改变饮食结构,有助于预防慢病 。李文杰介绍,具体来说,摄入充足的蔬果有以下3点好处:
1.减少热量摄入 。有意识增加蔬果摄入,主食等产生热量的食物自然就会摄取少,使得膳食结构趋于合理 。
2.补充易缺乏的微量营养素 。在我国现阶段的膳食中,人们常缺乏一些维生素和矿物质,但蔬菜中富含这些营养物质,如维生素C、β-胡萝卜素、钙、磷、钾、铁等 。
此外,果蔬还富含多种植物化学物,对人体健康具有有益的生物学作用 。
3.促进新陈代谢,减少热能、脂肪在体内的吸收 。蔬果中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 。此外,蔬果还能帮助机体排毒,减轻肝脏负担 。

蔬果不应只是餐桌上的配角 每天吃足量蔬果有助防慢病

文章插图
每天应摄入食物12种以上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尤其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来说,蔬果摄入显得尤为重要 。李文杰说,现在食品的成品、半成品更加频繁地进入了厨房,这些便利的产品往往热量较高,使得人们摄入的营养素并不全面,所以,要特别注意蔬果摄入不全带来的饮食问题 。
从饮食结构上来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到,每天的膳食应当包括薯类、蔬果类、畜禽肉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建议平均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食物多样、谷类为主是平衡膳食模式的主要特征 。并且提倡餐餐有蔬菜,推荐每天摄入300~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应占摄入蔬菜总量的1/2;天天吃水果,推荐每天摄入200~350克新鲜水果 。

蔬果不应只是餐桌上的配角 每天吃足量蔬果有助防慢病

文章插图
蔬果减肥
1、苹果瘦身法
这种瘦身法非常简单,只需要3天持续吃苹果和喝矿泉水,其它食物一概不吃,
每个周期平均可以减掉3至5千克 。苹果本身含有大量食物纤维,能帮助消除宿便,而且其钾质具利尿作用,可让体内残余废物随着尿液排出体外,有美容的效果 。
注意事项:1个苹果大约有100千卡的热量,虽然3天内可无限量地吃苹果,但一般人每次最多只可吃2至3个 。另外,在实行此瘦身法之后的3天内,只能食粥或蔬菜等较易消化的清淡食物,让身体慢慢适应;否则肠胃在过度饥饿后,一旦接触高热量食物,将会过量吸收卡路里,不但增加肠胃负担,更会使身体比之前更肥胖 。
2、菠萝瘦身法
菠萝含有分解蛋白质的酵素,这种酵素会损害口腔的腔膜,令口腔刺痛,若能克服这个障碍,维持1个星期,只以菠萝作为三餐中其中一餐的主食而不吃其它食物,那幺便可以减轻2至3千克的体重 。
注意事项:菠萝含有的酵素会损害口腔腔膜,而且只吃菠萝或会营养不均衡,进行前必须细心考虑 。

蔬果不应只是餐桌上的配角 每天吃足量蔬果有助防慢病

文章插图
3、香蕉瘦身法
1碗白米饭含有约160千卡的热量,而每根香蕉则只含80至100千卡热量 。若每餐以香蕉代替1碗白饭,便可达到减肥的效果,因为此方法可每天减少身体吸收200至300千卡的热量 。再者,香蕉让人有饱肚的感觉,又含有丰富的钙及维他命,可消除浮肿的现象 。
注意事项:使用此方法要注意配菜的选择,应以营养高而热量低的食物为佳 。
4、西红柿瘦身法
一个120克重的西红柿约有30千卡的热量、95克水分、1.5克蛋白质、0.3克脂肪、6.3克碳水化合物、1.4克纤维,以及丰富的钙、磷、铁质、维他命A、B1、B2、C、E、西红柿红素等等,虽然西红柿本身没有直接减肥作用,但低卡高纤的特质有助排毒,多吃能饱肚,因而避免了吃其它高卡食品的机会,间接达致减肥目的 。
【蔬果不应只是餐桌上的配角 每天吃足量蔬果有助防慢病】 每日其中一餐只吃西红柿,烹调时要注意少油少盐少糖,每餐之间只可以1个生果充饥 。有胃病的人不宜经常食用西红柿,以免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不适 。还有未成熟的西红柿含西红柿碱,会引起头晕或恶心等问题,不可食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