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络系统中 , 除奇经八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各有其特定的功能外 , 经络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运行全身气血以营养脏腑组织 , 联络脏腑器官以沟通上下内外 , 感应传导信息和调节人体各部分功能等方面 。
  (一)运行全身气血 , 营养脏腑组织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物质基础 , 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 , 均需气血的濡养才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 而气血必须通过经络的传输才能布散于全身各处 , 以“内溉脏腑 , 外濡腠理”(《灵枢·脉度》) , 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故《灵枢·本脏》说:“经脉者 , 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 , 濡筋骨 , 利关节者也 。”十二经脉是人体经络系统的核心 , 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 , 其在内属络脏腑 , 在外连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 , 人体气血通过以十二经脉为中心的遍布全身上下内外的经络系统 , 周流不息 , 灌注渗透到各个组织器官中去 , 以提供充足的营养和能量 , 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与此同时 , 气血亦依赖经络的传注输送 , 通达于全身 , 发挥其营养机体、抗御外邪等重要作用 。因此 , 经络的功能活动正常 , 气血运行畅通 , 各脏腑功能强健 , 则能抵御外邪的侵袭 , 防止疾病的发生 。反之 , 经络失去正常的机能 , 经气不利 , 则御邪不力 , 外邪就会乘机入侵而致病 。
  (二)联络脏腑器官 , 沟通上下内外
人体是由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组成的复杂有机体 , 其各部分虽有各不相同的生理功能 , 但又共同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种相互联系、彼此配合及有机协调的关系 , 主要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实现的 。由于十二经脉及其分支纵横交叉 , 入里出表 , 通上达下 , 相互络属脏腑 , 连络肢节;奇经八脉联系沟通十二正经 , 调节盈虚 , 使人体各个脏腑 , 以及体表各个组织器官之间有机地联结起来 , 构成一个内外、表里、左右、上下彼此之间紧密联系 , 协调共济的有机整体 。经络在人体内发挥的沟通联系作用是多方位、多层次的 , 主要表现于以下四个方面:
1.脏腑与体表、肢节的联系
脏腑与外周体表及肢节的联系 , 主要是通过十二经脉实现的 。十二经脉中 , 手之三阴三阳经脉循行于上肢内外侧 , 足之三阴三阳经脉循行于下肢内外侧 , 而每条经脉又与体内脏腑有固定的络属联系 , 其经脉之气还结聚散络于经筋 , 并布散于皮部 。这样 , 体表的筋肉、皮肤等组织与脏腑之间 , 通过十二经脉内属外连的联系而相互沟通 。故《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 , 内属于腑脏 , 外络于肢节 。”
   2.脏腑与官窍的联系
位于体表的目、舌、口、鼻、耳和前阴、后阴等五官九窍 , 都是经络循行所过的部位 , 而经脉又多内属于脏腑 。这样就使脏腑与官窍之间 , 通过经脉的沟通而联系起来 。如手少阴心经属心 , 络小肠 , 系“目系” , 其别络“系舌本”;足厥阴肝经属肝 , 络胆 , 绕阴器 , 系“目系”;足阳明胃经属胃 , 络脾 , 环绕口唇 , 挟鼻;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均进入耳中;足太阳膀胱经的经别“入于肛”等等 。这样使内在脏腑得以通过经络与官窍相互沟通而成为一个整体 , 脏腑的生理、病理便可以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官窍 。
   3.脏腑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中每一经都分别络属一脏一腑 , 从而加强相为表里的一脏一腑之间的联系 , 这是中医脏腑阴阳表里相合理论的主要结构基础 。同时 , 有的经脉还联系多个脏腑 , 有的脏腑则有多条经脉通达 。如足厥阴肝经属肝 , 络胆 , 挟胃 , 注肺中;足少阴肾经属肾 , 络膀胱 , 贯肝 , 入肺 , 络心;通达肺脏的经脉有手太阴肺经属肺 , 手阳明大肠经络肺 , 以及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 。此外 , 经别又补正经之不足 , 如【经络的生理功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