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智慧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中,刘邦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 。他出身微贱,不喜欢读书,开始“创业”时年岁也偏大,与他的劲敌、对手和其他天下豪杰相比,实在没 有太多的优势,甚至还有很多缺点,如好酒及色、慢而侮人、不修文学等,但他最终却战胜群雄 。刘邦的成功“逆袭”,可从他过人的用人智慧上窥见端倪 。
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55岁的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拉开大汉四百年基业的大幕 。
这年五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和众人总结楚汉战争胜败的经验教训 。王陵等人说,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就是因为刘邦能与大家同甘苦,共患难,而项羽却自私自利 。刘邦说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说到点子上 。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总是最重要的 。刘邦不仅“自知”,而且“知人” 。
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知人善任 。张良、萧何、韩信,都堪称人中龙凤,每一个人都各有所长,且其特殊才能都远在刘邦之上,刘邦均将他们罗致麾下,而且不嫉贤妒能,不弹压掣肘,能用其所长,把每一个人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为每个人淋漓发挥自己所长创造了条件 。张良定国策谋大计,萧何理国事抓经济,韩信统大军略城地,三人均有出色表现 。
刘邦不仅善用人,而且善驭人 。韩信出身贫穷,为人所不齿,后来参加了项梁的起义军,但一直不为项梁、项羽叔侄所重用,韩信因此背楚投奔了汉军 。经过汉将夏侯婴的推荐,刘邦任命韩信为治粟都尉 。萧何通过几次谈话看中了韩信,认为应当重用 。汉元年(公元前206年)六月,韩信认为自己在刘邦麾下还没有得到完全施展才能的机会,觉得屈才,于是又从汉营逃亡 。萧何知道了这件事,觉得这是个疏忽,所以来不及与刘邦商量,就亲自去追赶韩信 。这时有人在刘邦面前说丞相萧何逃跑了 。刘邦听了又急又气,如同失掉了左右手 。等萧何回来时,刘邦又喜又恼,责备他不该逃跑 。萧何告诉他是为了追赶韩信,刘邦不太相信,认为追赶这么一员小官吏不值得 。萧何对刘邦语重心长地说:“一般的将官容易得到,韩信却是不可多得的国家至宝,挑不出第二个 。
如果想争夺天下,就必须有韩信这样的人才共谋大计 。”刘邦听取了萧何的意见,拜韩信为大将,让他统率三军 。而且在任命韩信为大将那一天,举行了隆重的仪式,设置了高坛、广场,让韩信到高台上受命,给了韩信足够的尊崇和面子,树立了韩信在众人面前的威信和号召力 。拜礼完毕后,刘邦把韩信召到跟前咨询平定天下方针,韩信的解答,同样语出惊人,这就是几乎与诸葛亮的《隆中对》齐名的《汉中对》 。只可惜,刘邦身边的能人太多,而后来的韩信也居功骄恣,加之品德名声不好,才不为后人称道,否则的话,他一定会和诸葛亮一样齐名 。
韩信想要一个“桃子” 刘邦给了他“一篮水果”
韩信军事才华出类拔萃,很快成为刘(邦)、项(羽)争雄中影响战局胜败的关键性人物 。
刘、项鏖战正酣 。十一月,刘邦被楚军围困在荥阳(今河南荥阳),难以脱身 。而韩信大军却凯歌高奏,大破楚军,斩杀楚大将龙且,占领齐地,锐不可当 。此时韩信不仅没有加急进攻楚军,解刘邦之围,而是派人给刘邦送信,请刘邦封自己为齐王,但信的措辞用语还是比较委婉 。
热盼韩信解围的刘邦看到韩信的这封信时,勃然大怒,大骂韩信:“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在张良、陈平劝说下,刘邦压住了胸中的怒火,不但满足了韩信想当代理齐王的愿望,而且更为慷慨大度,一步到位,直接封韩信为齐王 。
韩信本来想要一个“桃子”,刘邦却给了他“一篮水果”,这显示了刘邦高超的驭人之术 。可以想象,获封齐王后的韩信,心情之激动、脚步之轻盈,怀着对刘邦的感恩心情,加快了攻楚的步伐,与彭越等人分进合击,很快改变了楚强汉弱的战场局势,导演了兵陈垓下十面埋伏的历史活剧 。假若,刘邦当时未满足韩信的请封,势必与韩信生隙,埋下取败祸因;假若刘邦比较小气,虽满足了韩信心愿,仅封了个“假王”(代理),也会让韩信感觉出刘邦的勉强之情和心胸狭窄,也就不会换来韩信满腔的“忠汉”之心 。
通过封赏大臣传递政治信号
楚汉战争胜利后,封赏大臣是摆在刘邦面前一项复杂而重大的政治任务,处理不好,就会产生矛盾 。刘邦认为,应当将萧何推为第一 。然而其他曾追随刘邦东征西讨的大将们不服,认为自己“被坚执兵,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浴血奋战,而萧何“未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怎能反而功劳居首呢?
这时,刘邦说出了一番惊人的话 。他反问诸将:“知道打猎是怎么回事吗?知道猎人和猎狗的区别吗?”他说,猎狗只有追擒野兽的功能,而猎人却能指挥猎狗去追猎物 。诸将只不过是擒杀野兽的猎狗,只有萧何,才能称得上是猎人 。
这话说得太伤众将官的心了 。众将官心内不服,但谁也不说话,选择了沉默 。后来,在论定功臣的位次时,场面又陷入了尴尬 。众列侯一致认为,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理应排第一 。刘邦显然是想让萧何位列群臣之首 。正在为难之时,洞明上意的关内侯鄂千秋站出来说话了,他说:诸将皆为一时之得失 。而楚汉相拒五年,汉王失军亡众,只身逃遁数次,皆靠着萧何从关中遣军补其亡失,数万兵众招之即来 。汉与楚在荥阳对峙多年,军无见粮,也是萧何及时转漕关中,以给不足 。这样才能使汉军立于不败之地,这是万世不朽之功 。这一公平的评论,终于说服了诸将,大家都公推萧何功劳位居第一 。
刘邦公然驳了众将官的面子,力排众议,推封萧何为天下第一功臣,这样做的“成本”似乎太大 。而这也恰恰反映出刘邦的过人之处,他是要通过尊崇萧何来向天下释放一个个信号:天下初定,今后国家的头等大事将是恢复生产,发展经济;军事虽亦重要,但与民生问题比较起来,显然要往后放一下 。今后,国家急需的是重生产、懂经济的人才,而不是冲锋陷阵、搏杀疆场的将士 。可以认为,刘邦封萧何是传递其战略重心由“军事斗争”向“经济建设”转移的显著性标志 。
史书记载,刘邦封赏诸大臣是分阶段进行的 。最先封赏的是最亲近、最重要的二十几位大臣 。其余的大臣因对军功多寡的认定有异议,“日夜争功而不决,未得行封” 。有一次,刘邦在洛阳南宫时,看见众将坐在沙地上不知在说什么,问身边的张良是怎么回事,张良说他们在谋反 。刘邦问为什么,张良说怕刘邦以后不会封他们高官,怕刘邦会找机会诛杀他们 。刘邦问计于张良 。张良问刘邦最恨的人是谁,刘邦说是雍齿,因为他虽然功劳多,但太张狂 。张良听后,就建议刘邦封雍齿为侯,这样,大家就觉得被刘邦记恨的雍齿都能受封,其他人更不用说了,封官加爵是迟早的事,就不会乱着急了 。于是,刘邦大摆庆功宴,封雍齿为什方侯,还催促丞相和御史抓紧时间草拟论功行赏分封的名单 。刘邦封雍齿这一举措,看似平淡,却富有深意,他向大臣传递出一个信号,所有对建汉有功者都会按照功劳大小受到封赏,刘邦不会给大家穿小鞋,也不会暗地里使绊子 。
季布和丁公都是项羽手下的大将 。在刘邦和项羽争天下时,季布领兵几次将刘邦打败,丁公也领兵追击过刘邦,但最后放过了他 。刘邦做了皇帝后,记恨季布打败过自己,曾悬赏千金、缉拿季布,后来终于如愿以偿 。但他想到自己也需要季布这样的忠臣来辅佐,就不再记仇,不但放了他,还封他为郎中 。丁公听说了,就觉得连季布这样给过刘邦难堪的人都能释放做官,他这个曾偷偷放走刘邦的救命恩人就更不用说了 。于是前去拜见刘邦,没想到却被刘邦抓了起来 。刘邦对众人说:“丁公做项羽的将领时不忠,就是他这种人使项王丧失了天下 。”刘邦下令处死了丁公,还在军中示众,警示大家要做忠臣,不要学丁公 。刘邦杀丁公封季布传递出的信号是,朝廷需要的永远是忠心耿耿的臣子,而不是左右逢源的贰臣 。
刘邦的智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懂得“厚黑”之术
刘邦家里穷,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老农,从小混迹于社会 。因为无依无靠,刘邦的发迹只能靠自已 。但他聪明之处在于他知道自已的力量有限,因此,他把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把在社会上学到的知识都结合起来,然后做出了一个大义之举:广结朋友 。
良好的人脉关系也为刘邦日后的事打下良好的基础 。
二是善于"作秀"之道
刘邦可以称之为"作秀祖师",刘邦太爰作秀了,义帝被项羽杀死后,他用大哭的方式来作秀,结果获取同情心一片,项羽乌江自刎后,他到鲁地哭祭项羽,如此假仁义假慈悲的政治作秀堪称一绝 。就连称帝时都要谦虚一番,三推五辞后才勉强接受,可以作秀到家了 。总之,刘邦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生命的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地秀自已,成功也就是必然的结果 。
三是畅通“纳谏"之路
【刘邦的智慧】刘邦心量很大,有一双顺风耳,什么话都可以听,并做出正确的决断 。同时,他做事紧谨而不失灵活,具有超级的应变能力,往往能在绝境中逢凶化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