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取火的

古人是如何取火的

古人是如何取火的

文章插图
1、火折子:火折子,被称为古代黑科技 。利用化学上的可燃物,在缺氧环境中不彻底熄灭,一遇到富氧环境就能够重新燃烧 。
【古人是如何取火的】2、古代版火柴:我国最早记载的火柴于公元577年由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宫女发明,用木棒蘸取易燃的硫磺或者直接将硫磺粘在木棒上,把这些木棒靠近火石,利用火石撞击产生的火星引燃 。
3、火寸条:北宋名臣陶谷在《清异录》中提到过“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 。有智者,批杉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 。既神之,呼引光奴 。今遂有货者,易名火寸”,有时夜里要起床,光点火都要很长时间,于是有人用杉木条整个放在硫磺里侵染,储存起来备用 。那时的人们将此称为引光奴,后来这种东西进入市场售卖,更名为火寸条 。
4、钻木取火:原始人类最早的火种应该是大自然的恩赐,雷击树木产生的火被发现可以用来加工食物 。《韩非子·五蠹》中记载: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燧人氏钻木取火就来源于此,这种方法让人们即使在没有雷火的情况下也可以自己生火 。
古人取火的方法有哪四个
钻木取火是古人中最常见的一种取火方式,折一根山麻木,弄成扁平状,在上面刻一个浅浅的凹穴,在凹穴边刻一个缺槽,再折一根山麻木细枝作为钻杆 。将钻杆一端接在凹穴上,双手用力搓转钻杆,使其急速旋转,发生剧烈摩擦产生火花,引燃木槽中的木屑 。然后把燃着的木屑放在事先准备好的一把干茅草里,用口一吹,茅草就燃起火焰 。

古人是如何取火的

文章插图

古人取火方式:
1、击石取火:找一块坚硬的石头做为“火石”,用小刀的背或小片钢铁向下敲击“火石”,使火花落到引火物上 。当引火物开始冒烟时,缓缓地吹或扇,使其燃起明火 。
2、弓钻取火:用强韧的树枝或竹片绑上鞋带、绳子或皮带,做成一个弓子 。在弓上缠一根干燥的木棍,用它在一小块硬木上迅速地旋转 。这样会钻出黑粉末,最后这些黑粉末冒烟而生出火花,点燃引火物 。
3、藤条取火:找一根干的树干,一头劈开,并用东西将裂缝撑开,塞上引火物,用一根长约两尺的藤条穿在引火物后面,双脚踩紧树干,迅速地左右抽动藤条,使之摩擦发热而将引火物点燃 。
4、阳燧:在我国的周代就有记载用太阳光来取火,面向太阳使用工具,直接用光采取火的方法,这种取火的工具因为靠太阳取火,所以被称为阳燧 。
古人是如何取火的
古人取火的方式有很多种,大家最熟知的就是钻木取火,这一方法流传最久,使用最广泛,古人在钻木取火上研究之深也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比如钻的木头相当有讲究,《周书·月令》就有“春取榆柳,夏取枣杏,秋取柞楢,冬取槐檀”的记载,都是榆树、柳树、枣树、杏树等常见之树种,取之简单,阴雨天用什么木头,冻雪天用什么木头都有区别 。
古人是如何取火的

文章插图

图为火镰 。

不过钻木取火费时费力,比较落后,慢慢的被另一种取火方法替代,叫“火镰”,这个方法起源于什么时候已不可考,最早记录出现在唐代,诗人白居易有“深炉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柳宗元有“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的记载,这里面的石火就是火镰,据说唐朝武官出行火镰是必备之物,到了宋朝时发明了火炮,火镰有了军事用途,在民间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用品,更是结婚时定亲聘礼之一 。
古人是如何取火的

文章插图

现在抽烟必备打火机,以前抽烟必备火镰 。

火镰是个什么东西,很简单,它由火石、火绒、火钢三部分组成,火石也叫燧石,就是常见的石英石,火绒就是非常容易燃烧,晒干后的絮状植物,比如艾蒿、棉花等,火钢就是就是普通的铁块,利用摩擦起火的原理,用火钢在火石上敲打,蹦出火花点燃火绒,三样东西还不到一手掌大小,用荷包装起来随身携带,非常方便,火药的普及后,人们会把硫磺掺进火绒,或者把硫磺粘在小木棒上,再用火石和火钢,能达到像火柴一样的效率 。
古人是如何取火的

文章插图

图为火折子 。

此外,还有种方法也使用广泛,那就是“火折子”,就是把点燃的草纸,放进竹筒里盖好,竹筒在缺氧的情况下,会处于半燃烧状态,需要用时拿出来轻轻吹,火光复燃,一般家庭生火做饭后,会存火折子,到晚上方便使用,最普通的燃料是草纸,可保存一天时间,有条件的使用添加了硝、硫、松香等成分的纸,大大提升了可燃率和保存时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