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知识 | 带你了解武夷茶的地域之分

走进【武夷山】
常饮武夷岩茶 , 常喝正山小种;但是你对武夷山茶人常讲的“正岩“ “半岩“ “正山“ “外山“ 理解吗?
首先:请您先了解武夷山
福建武夷山(又称福建闽北地区)产茶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 当地茶树种类繁多 , 分类复杂 。按照采茶时期、制茶成分、栽培地区、栽培品种等不同的标准 , 各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南郊 , 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总面积999.75平方公里 , 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 。武夷山通常指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15千米的小武夷山 , 称福建第一名山 , 属典型的丹霞地貌 , 是首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 。武夷山脉北段东南麓 , 有“奇秀甲于东南”之誉 。群峰相连 , 峡谷纵横 , 九曲溪萦回其间 , 气候温和 , 冬暖夏凉 , 雨量充沛 。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 。地质属于典型的丹霞地貌 , 多悬崖绝壁 , 茶农利用岩凹、石隙、石缝 , 沿边砌筑石岸种茶 , 有“盆栽式”茶园之称 。(来源百度百科资料)
 

茶知识 | 带你了解武夷茶的地域之分

文章插图

走进-武夷岩茶
 
武夷山的中心地带 , 盘卧着一条高低起伏的深长峡谷 , 谷底两侧的九座危峰 , 分南北对峙骈列 。谷中松柏成林 , 竹海连绵 , 谷底成行成列的茶树娇翠欲滴 。茶树倚山岩而植 , 是为岩茶 。武夷岩茶的茶园几乎都在“九龙窠”的岩壑幽涧之中 , 借谷底冬暖夏凉 , 雨量充沛的条件 , 特别是这里的土壤属于酸性岩石风化后形成孕育出岩茶独特韵味 。初识武夷山茶的人往往为其复杂的分类所迷惑 , 我们可以先粗略的分类 , 将武夷山的茶叶分为两个大类 , 一类为乌龙茶——武夷岩茶 , 另一类为红茶——正山小种 。地理划分茶区
【茶知识 | 带你了解武夷茶的地域之分】基于这两种大类的划分 , 大致可从地理上将武夷山划分为东西两个区域 , 东区是九曲溪下游的乌龙茶产区 , 包括武夷山及其周边地区 , 以九曲溪沿岸为其核心产区 。西区是九曲溪发源的星村镇以上的桐木村 , 主要出产正山小种红茶 , 以桐木为其核心产区 。
武夷岩茶是中国茶叶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类别 , 其评判标准以“岩韵”为核心 , 而“岩韵”是否纯正又取决于茶树生长的山场 , 即山场是否属于正岩产区 。当地人认为 , 产于正岩的茶 , 岩韵正 , 回甘明显;反之 , 离正岩范围越远的茶 , 则被认为是岩韵不显或是没有岩韵 , 茶叶的售价也就越低 。
因而 , 依照此岩韵为市场评判标准 , 在闽北山区的茶山分布中事实上存在一个“正岩/外山”(还可以细分为正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正山/外山”的等级结构 。总而言之 , “正”——代表着正宗、原产地 , 高品质、味道纯正、最高等级等一系列的价值判断 。文献资料区分了解
从文献记载来看 , 武夷山很早以前就存在着基于茶树生长的自然环境而对茶叶进行的分类 , 茶有“岩”、“洲”、“外山”之分 。“茶 , 诸山皆有 , 溪北为上 , 溪南次之 , 洲园为下 。”在山上者为岩茶 , 水边者为洲茶 , 武夷山之外者为外山茶 。而“岩茶”又可进一步分为“大岩茶”、“中岩茶”及“半岩茶” 。据陆羽《茶经》载:“种茶的土壤 , 以杂有烂石为最好 , 其次为沙质的土壤 , 黄土最差 。”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的《随见录》中写到:“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 , 水边者为洲茶 。岩茶为上 , 洲茶次之 。岩茶 , 北山者为上 , 南山者次之 。”清代文人刘埥在《片刻余闲集》中也有类似的岩茶、洲茶的划分 , 并指出“凡岩茶 , 皆各岩僧道采摘焙制 , 远近贾客于九曲内各寺庙购觅 , 市中无售者 。洲茶皆民间挑卖 , 行铺收买” 。依据古籍文献中的记载及如此市场上对商品武夷岩茶的分类 , 大致可以勾画出以下的“武夷岩茶等级分布图” 。(以上摘自文献)
茶知识 | 带你了解武夷茶的地域之分

文章插图

故:爱茶之人揭以追求“正”为品饮标准 。实则 , 确因爱茶人追求原产地 , 高品质 , 加以健康 , 有机为前提的茗品才最为颇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