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民俗 二十四节气民俗有哪些


二十四节气民俗 二十四节气民俗有哪些

文章插图
1、立春
立春古称正月节、岁节、立春节、岁首、改岁、岁旦等 。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古人相当重视立春,在期间会举行多种活动 。上古时代,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一月(正月)初一,而是立春日;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年、迎春和农耕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几天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 。自汉后统一使用历法岁节被挪到了阴历正月元日后,立春成了单纯的节气 。
2、雨水
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 。历书说:“ 门 指 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 冰雪皆散而为水 。” 雨水过后,开始植树 。有“春雨贵如油”,“冬春雨水贵似油, 莫让一滴白白流”,“ 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 “雨水无雨天要旱, 清明 无雨多吃面”的农谚 。雨水是果树嫁接的好时间,有“雨水节,把树接” 的农谚 。
3、惊蛰
惊蛰象征气温上升, 天气变暖, 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 蠕动 。有“雨水早,春分迟 惊蛰育苗正适时”, “惊蛰不过不下种” 之农谚 。惊蛰象征二月份的开始,会平地一声雷,唤醒所有冬眠中的蛇虫鼠蚁,家中的爬虫走蚁又会应声而起,四处觅食 。所以古时惊蛰当日,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香味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 。
4、春分
春分,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 。在春分那天,有“竖蛋”的民间习俗 。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 。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 。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在中国岭南一带,有一个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 。“春菜”是一种野苋菜,又称之为“春碧蒿” 。
5、清明
清明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祭祖节日 。清明这一节气,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吐故纳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如古籍中所讲:“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 。”意思就是说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类的根本,祭祖就是一种传承孝道的习俗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
6、谷雨
谷雨有“吃春”的习俗 。谷雨前后,香椿醇香爽口营养价值高,故有“雨前香椿嫩如丝”之说 。人们把春天采摘、食用香椿说成是“吃春” 。香椿一般分为紫椿芽、绿椿芽,尤以紫椿芽最佳 。
7、立夏
立夏是为 夏季之始, 小麦齐穗, 开始扬 花上浆 。此时, 各种候鸟相继入境, 并继续播种秋作物 。立夏是多雨的时节 。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立夏有尝新、“斗蛋”的民俗 。
8、小满
在小满这一天,有“抢水”与“祭车神”的习俗 。旧时水车车水排灌为农村大事 。谚云:“小满动三车(三车指的是丝车、油车、水车) 。”水车于小满时启动 。此前,农户以村圩为单位举行“抢水”仪式 。“祭车神”亦为农村古俗 。
9、芒种
自芒种起进入典型的夏季, 天气相当炎热 。芒种时节,正是南方养稻与北方收麦之时 。芒种这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 。根据古老的说法,芒种节过后,群芳摇落,花神退位,人世间便要隆重地为她饯行,以示感激 。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人对大自然的一种亲近感,表现出对生态的敏感和重视 。
10、夏至
古时夏至节气有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此外还有夏至“消夏避伏”、“清补”等习俗 。夏至是太阳在天空位置最高的一天,在民间有“夏至一阴生”的说法 。其实严格来讲,“节气”反映的是时候、物候、气候变化规律,而“阴阳五行”即属于“干支”范畴,“阴阳”的消长,是以“干支”为推算依据 。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属阳,夏至这天阳气盛,但不一定是午月之中阳气最盛的一天,具体哪天阳气最盛依据干支推算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
11、小暑
在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 。“食新”是将新打的米、麦等磨成粉,制成各种面饼、面条,邻居乡亲分享来吃,表达对丰收的祈愿 。同时,这些新货也要准备一份祭祀祖先,恳请保佑风调雨顺 。
12、大暑
大暑为一年中 气温最高的时期, 正值伏中 。在岭南都有大暑三伏天饮凉茶(伏茶)的习俗;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饮的茶,这种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有清凉祛暑的作用 。在浙江台州湾一带,有“送大暑船”的习俗;送大暑船,是浙江椒江葭芷一带的民俗 。
13、立秋
立秋,表示秋天来临,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 。因此,在立秋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在南方有“立秋啃秋瓜”的习俗,在入秋的这一天多吃西瓜,以防秋燥,久之形成习俗 。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记载:“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 。”也有迎接秋天到来之意 。
14、处暑
处暑,暑尽天凉, 炎热的天气将于是日结束 。农谚有:“处暑不种田,想种等来年”,“过了处署不种秋,就是种上也不收” 。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
15、白露
我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 。”“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 。”
“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 。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
16、秋分
在秋分时节,是传统的“祭月节” 。我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 。中秋节是上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 。现代社会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 。古时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有着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 。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 。
17、寒露
寒露节气宜人的气候又十分适合登山,此时各地秋意浓,天气晴好,适合外出赏秋,尤其是登高望远 。九月节,寒露、霜降、重阳到,最美夕阳红 。
18、霜降
霜降节气主要有赏菊、吃柿子、登高远眺、进补等风俗 。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关键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 。民间有“冬补不如补霜降”的讲法,秋令属金,脾胃为后天之本,此时宜平补,尤其应健脾养胃,以养后天 。
19、立冬
立冬作为“四立”之一的重要节气,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也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的兴旺吉祥 。立冬不仅是冬季的第一个季节,古时候在我国的很多地方也被当做重要的节日来庆祝 。
20、小雪
民间有“冬腊风腌,蓄以御冬”的习俗 。小雪后气温急剧下降,天气变得干燥,是加工腊肉的好时候 。小雪节气后,一些农家开始动手做香肠、腊肉,把多余的肉类用传统方法储备起来,等到春节时正好享受美食 。
21、大雪
俗俗语有“小雪腌菜,大雪腌肉”的说法 。旧时每到大雪节气,在南京的一些地方,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准备腌肉,称为“咸货” 。这种腌制的食物,一方面是为了过年做准备,另外其实也有便于保存的考虑 。
22、冬至
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 。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在中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有冬至祭祖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
23、小寒
在民间小寒有吃糯米饭的习俗 。小寒因处隆冬,土气旺,肾气弱,因此,饮食方面宜减甘增苦,补心助肺,调理肾脏 。养生中, 小寒时节以进补为主, 也是进补的最佳时节 。
24、大寒
【二十四节气民俗 二十四节气民俗有哪些】按我国的风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 。如尾牙祭、祭灶和除夕等 。尾牙源自于拜土地公做“牙”的习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