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尼玛的故事—行医之本,专研炮制

走进金诃藏药的制药车间,工人们正在为“佐太”的炮制进行备料,尼玛宗师受邀做技术指导 。 对于药厂的工作人员来说,这可是绝佳的学习机会 。 走进车间,一位面容安详的老人端坐在藤椅上,这就是国医大师尼玛,虽腿脚已不太灵便,但明亮的眼神仍然透露出极为深刻的睿智 。 十几位弟子围在宗师的周围,提出关于制药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 而尼玛宗师也边解答,边思考,时而露出如孩童般天真的笑容 。
 
看到采访人员到来,检验药品的工作随即开始,所有人移步到了庭院中 。 只见一张长近两米的长方形桌子上,大盘小盘装满了近30种药材 。 尼玛宗师落座后,开始逐一观察、鉴别 。
 
· 经典——常看常新
尼玛1933年出生在青海湖畔一个牧民家庭,15岁时出家,他到千布录寺学习藏医,师从高僧却布智门下 。 与生俱来的聪慧以及刻苦钻研,让他早早得到师父真传,在系统学习了《四部医典》、《晶珠本草》以及《蓝琉璃》等藏医药经典著作后,25岁开始“独闯江湖” 。
 
精读经典,是历来名老藏医登上医学辉煌殿堂的台阶 。 尼玛宗师对启蒙教材《四部医典》和《晶珠本草》至今仍爱不释手,哪怕工作再忙,每日必须背诵几页半章 。 他常说:“藏医人一定要养成‘读经典,做临床’的习惯 。 临证可以检验所学的知识,而读书能够解决临证所遇到的问题,相辅相成,好处甚多” 。 时至今日,经典中的许多段落、名句,他可以脱口背出,随手拈来 。
 
尼玛宗师熟悉《后续医典》中所述各种实践操作,他特别强调年轻医生一定要掌握把脉要领,出诊时他会手把手教给弟子们脉诊;查房随诊时,他会突然向弟子们发问:此症与《秘诀补遗》所述的哪一种病相同?用什么方?

藏医尼玛的故事—行医之本,专研炮制

文章插图

在尼玛宗师看来,其实现在的很多病看似复杂,只要用《四部医典》中的相应教诫来解释和分析全都一目了然 。 他还常告诫学生,虽然在学校“院校式教育模式”中,你们对《四部医典》有了较系统的学习,但对其它经典几乎没有涉及,作为医生要博古通今,尽力涉猎更多的著名医著,这样才能知识全面、深刻 。 精读经典,是学习和继承名老藏医经验的一条捷径 。
精读经典贵于实践,他还鼓励年轻人多多总结经验,将自己的体验和经验写成文章向他人介绍和推广,使医学经验能发挥更大价值,造福人民 。 因为,在写作中也能锻炼分析和思考能力,升华对经典的认识 。
 
而尼玛宗师所说的“升华”,也是他一直看重的“悟性” 。 藏医药学作为藏族传统文化“十明学”之一,具有宏观、整体、综合性、信息性、辨证性等特性,与哲学、佛学、天文历算等藏族其它学科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涉及内容深奥广博、蕴涵着丰富的藏族传统文化精粹,若不具备综合知识和相应的领悟能力,很难学好用好藏医药 。 他常说,培养藏医悟性是正确理解藏医实质,解决教研中的疑难问题,塑造高素质的藏医人才,继承和藏医创新的法宝 。 通过对常见病和一些疑难杂症的辨证施治、精心布药遣方,尼玛宗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 他对药材传统感观鉴别、独具特色的药物炮制和显效的验方配制也有了更深的领悟 。
 
· 炮制——非遗传承
在藏药炮制研发方面,尼玛宗师对采药、鉴别、炮制、配料、加工制作、品种鉴定等都十分精通,是目前国内藏药传统炮制技术的名老专家、老行家 。 他主持研发的藏药“七十味珍珠丸之赛太”炮制技艺和藏药“阿如拉”炮制技艺2个传统藏医药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推荐阅读